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商讯 » 每日商讯 » 正文

变废为宝_让环境更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28 14:57:03    作者:叶子    浏览次数:163
导读

近日:全文分享粉碎、搅拌、烧制……在中国建筑四局位于广州得一处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废渣正被碎成细骨料,加工成为一块块透水砖。“按照8小时不间断处理,项目平均一天可处理固废垃圾500立方米,处理回收率达40%至50%。”项目经理牛永绪说,通过就地取材得资源化利用,不仅能节约垃圾清运费等经费,还能有效减少清运过程中

近日:全文分享

粉碎、搅拌、烧制……在中国建筑四局位于广州得一处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废渣正被碎成细骨料,加工成为一块块透水砖。“按照8小时不间断处理,项目平均一天可处理固废垃圾500立方米,处理回收率达40%至50%。”项目经理牛永绪说,通过就地取材得资源化利用,不仅能节约垃圾清运费等经费,还能有效减少清运过程中得粉尘等环境污染。

2018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35个城市(区)开展了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感谢从12月8日得全国城市建筑垃圾工作视频现场会上获悉:目前35个试点城市(区)初步建立了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全过程监管体系,消纳设施和资源化利用项目也在加快建设。

目前,试点城市建筑垃圾总消纳能力已超过当地建筑垃圾得年产生量

垃圾是放错位置得资源。建筑垃圾可分为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等,据测算,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20亿吨,是生活垃圾产生量得8倍左右,约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得40%。这些建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处置不当还会污染地下水、土壤和空气。

据测算,35个试点城市(区)资源化利用率约50%,比2018年试点前提高1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目前,这些城市得建筑垃圾总消纳能力已超过了当地建筑垃圾得年产生量。

“加快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可以破解‘垃圾围城’,还能倒逼工程建设生产管理模式转变,有效减少工程全生命周期得建筑垃圾排放,促进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提高资源化利用率,精准垃圾分类是关键

要提高资源化利用率,精准垃圾分类尤为关键。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陈家珑介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约为40%,之所以与一些发达China还存在差距,其中一个因素是国内建筑垃圾源头分类刚起步,分出得可利用成分纯净度不高,增加了资源化利用难度;而且,目前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也还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在江苏一家环境科技公司,智能分拣装修垃圾处置线正有序运转。智能分拣机器人可以精准判断所需分拣垃圾得材质、尺寸、位置等,通过机械手准确抓取,投入对应得物料仓内。“装修垃圾成分比较复杂,包括混凝土、石膏板、油漆桶、旧金属等。这项垃圾自动分拣技术能通过7种识别方式,将装修垃圾识别、抓取和分类成10余种物质,分拣出来得料比较纯净。”公司负责人陈连介绍。

通过加快消纳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目前江苏省设区市已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全覆盖,60%以上得县(市)建成运行了规范得资源化利用设施。

加快构建全过程监管体系,也是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得目标之一。目前,上海等城市将建筑垃圾日常监管纳入城市“智慧城市”“一网统管”建设任务,通过部门信息共享、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初步形成了“违规实时发现、措施自动生成”得监管体系。

目前还面临统筹协调工作机制不健全、后端处理能力不足等难题

尽管试点探索取得积极进展,但从全国看,“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得开发建设方式尚未根本转型,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此外还面临统筹协调工作机制不健全、建筑垃圾后端处理能力不足、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难题。

“当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价格还不具备市场优势,市场推广和社会接受度有待提高,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完善资源化利用相关配套,推进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陈家珑建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统筹考虑建筑垃圾产生、消纳和资源化利用,形成“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推进源头减量,建立建筑垃圾减排体系,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全过程管理制度,对建筑垃圾实施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促进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加快处理设施建设,根据建筑垃圾产生量,合理确定处理设施布局和规模。同时,在推动资源化利用方面,鼓励出台激励,加快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生产,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在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中,特别是在投资工程中优先应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

《 全文分享 》( 2021年12月09日 12 版)

 
(文/叶子)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叶子原创作品•作者: 叶子。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udxd.com/qysx/show-8844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3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