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科技创新得支撑必不可少。广东近日了《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提出“创新效率效益明显提升”得发展目标,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得自给率大幅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3%以上。
10月13日,在广东上,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表示,自2017年起,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连续四年位居华夏首位,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得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10月13日,广东举行《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省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回答感谢提问。
《规划》提出,广东科技创新仍存在若干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不足,高层次创新平台数量偏少;基础研究投入偏低,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不足;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模式不够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强化;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落地以及创新环境营造有待加强。
自家数据披露,2020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6.1%和31.1%,比2015年分别提高了7.5和4.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71161.2 亿元,是2015年得1.3倍。
资料近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规划》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得科技创新强省“1条主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华夏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聚焦China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人民生命健康、企业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科学布局重点任务。
“规划重在实施。”龚国平表示,为提高各项重点任务得实操性,自家提出“科技创新十大重点行动计划”,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卓越能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China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新一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十个方面内容。“各项计划都有比较明确得目标、内容和保障措施,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得有力抓手。”龚国平说。
《规划》发展目标强调,源头创新供给要明显改善。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0%,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新增数量达8万件,形成一批重大来自互联网性科技成果。
“蕞近重视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十三五’期间我省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近两倍,从2015年末得54.21亿元增长到2019年得141.86亿元,涌现出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有7项入选华夏科学十大进展。”龚国平表示,但省内基础研究投入仍然偏低,原始创新能力仍旧不强,亟待补齐短板。
龚国平介绍,要重点围绕量子科学等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布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科学中心,抢占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创新高地。围绕产业发展面临得行业共性问题,组织实施若干批次重大项目,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源头供给不足问题。
另外,要继续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效应,开展大科学计划,完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体系。以及,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探索新得科学研究范式。
“要加强中青年人才培养,鼓励青年科学家开展前沿来自互联网探索、非共识创新,激发中青年科学家得科研力量,提升我省原始创新能力。”龚国平还表示,要构建多元化得资助体系,建立基础研究省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争取更多支持,通过省市、省企联合基金引导地市和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并且,持续优化基础研究创新生态,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得评价制度,完善适应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得经费管理制度,建设高水平科技期刊,打造若干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在前述发布会上,广东省二级巡视员吴艳玲称,将进一步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包括创新高校科研组织管理模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得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等。
“加快完善科研人才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科研人才,分别建立以知识创造、创新质量、学术贡献、成果价值等为核心得评价体系,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全省高校大力全力营造促进原始创新得良好环境生态。”吴艳玲说。
按照《规划》,广东省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入China“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支持高校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
另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稳步推进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重点推进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办学,推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发展。
采写:南都感谢 黄姝伦
摄影:南都感谢 梁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