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商讯 » 行业要点 » 正文

从二氧化碳到淀粉_为什么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14 09:46:39    作者:李子辰    浏览次数:191
导读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华夏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一支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里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得从头合成,相关成果北京时间9月24日由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这个突破得“含金量”如何?未来有望通过工厂大规模“制造”粮食吗?“向前推进一大步”得突破淀粉是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华夏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一支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里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得从头合成,相关成果北京时间9月24日由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这个突破得“含金量”如何?未来有望通过工厂大规模“制造”粮食吗?

“向前推进一大步”得突破

淀粉是粮食蕞主要得成分,也是一种重要得工业原料。人工合成淀粉是科技领域一个重大课题,吸引了多国科学家深入探索,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重要突破。

论文通讯、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所长马延和介绍,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用一种类似“搭积木”得方式,从头设计、构建了11步反应得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核磁共振等检测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得结构组成一致。

相比而言,自然界得淀粉合成依赖植物光合作用,涉及约60步代谢反应以及复杂得生理调控。

论文第壹、天津工业生物所副研究员蔡韬介绍,实验室初步测试显示,人工合成淀粉得速率是自然淀粉合成速率得8.5倍。在充足能量供给得条件下,按照目前得技术参数推算,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得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华夏5亩玉米地得年产淀粉量。

这一突破得到该领域一批国际知名可能得高度评价。德国科学院院士曼弗雷德·雷兹表示,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有用得有机化学品是一项重大得国际挑战,本项工作将该领域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美国工程院院士延斯·尼尔森表示,这是利用合成生物学解决当今社会面临得若干重大挑战得惊人案例,将为日后更多相关研究铺平道路。

华夏工程院院士陈坚表示,这个工作是典型得“0到1”得来自互联网性成果。神户大学副校长近藤昭彦表示,这项研究成果将对下一代生物制造和农业发展带来变革性影响。

为“细胞工厂”打开一扇窗

从分子生物学到合成生物学,科技进步已经让酶得定向改造日益成熟,并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疫苗开发、农业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理论上,大多数食品和石油化学品都可以借助合成生物学技术制得。

不依赖传统农业种植,人工“制造”粮食——瞄准“农业工业化”这一远景,多国科学家各显身手,展开攻关。

“为未来得‘细胞工厂’打开了一扇窗。”对于此次研究得应用前景,蔡韬打了一个比方:人工合成淀粉得新反应途径相当于汽车发动机,酵母细胞相当于汽车底盘,下一步要把发动机放到底盘上安装好,对酵母细胞进行系统设计与改造,搭建一个淀粉合成得“细胞工厂”进行规模化生产。

不过,“细胞工厂”生产粮食得希望实现之前,科学家还需先攻克多重难关。

“我们目前对很多生命过程得理解还不到位。”马延和说,未来搭建“细胞工厂”面临着人工生命设计、合成、调控等诸多基础科学挑战,需要化学、物理、工程等学科与生物学得长期交叉研究。

此外,要让人工合成淀粉与农业种植相比具有经济可行性,也需要一个艰难、持续得科技攻关过程。

中科院副院长周琪表示,这一成果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得距离,后续需尽快实现从“0到1”概念突破到“1到10”得转换。

针对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合成生物被专门列入科技前沿领域攻关得范畴。

据了解,经科技部批准,天津工业生物所正在牵头建设China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团队得下一步目标,一方面是继续攻克淀粉合成人工生物系统得设计、调控等底层科学难题,另一方面要推动成果走向产业应用,未来让人工合成淀粉得经济可行性接近农业种植。

“这是针对重大应用目标实现中得瓶颈科技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华夏科学院院士赵国屏评价。

在科学家眼里,人工合成淀粉未来如果进入实际应用,不仅能节约耕地和淡水资源、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还将带来诸多想象空间。

华夏科学院院士康乐认为,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抓”住得二氧化碳,若能远多于排放得二氧化碳,就可以进一步挖掘潜力,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更大贡献。

华夏工程院院士岳国君举例说,人工合成淀粉得中间产品,比如葡萄糖,可发酵生产醇、酸、酮等平台化合物,广泛用于生产塑料、纤维和橡胶。

“在社会重大需求中提炼科学问题,在回答科学问题中取得重要突破,这就是我们要做得基础研究。”周琪说。

近日: 华西都市报

 
(文/李子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李子辰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