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商讯 » 行业要点 » 正文

婴儿日吞158万个塑料微粒_这么多塑料下肚_会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04 19:17:58    作者:本站小编:杨旭    浏览次数:278
导读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用娘心调查育儿知识问题,为宝妈们拨开育儿道路上的迷雾,真相只有一个!一定要持续关注哦~近日有新闻报道,纽约大学研究发现,婴儿大便中微塑料含量是成年人的20倍,引发了大家对使用塑料制品的担忧。图源:微博@中国日报其实早在2020年就有研究推算过,婴儿吮吸奶瓶每天会吞下158万个微塑料。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用娘心调查育儿知识问题,为宝妈们拨开育儿道路上的迷雾,真相只有一个!一定要持续关注哦~

近日有新闻报道,纽约大学研究发现,婴儿大便中微塑料含量是成年人的20倍,引发了大家对使用塑料制品的担忧。

图源:微博@中国日报

其实早在2020年就有研究推算过,婴儿吮吸奶瓶每天会吞下158万个微塑料。

图源:微博@央视网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塑料纤维,或者塑料薄膜。

微塑料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不知不觉地进入我们的体内。

这些微塑料到达人体肠胃后,无法溶解于胃酸,不能被消化。

其中一部排出体外,而另一部分则可能永远留存在我们体内。

01

认识塑料标识,减少有害风险!

认识塑料标识,能在我们与塑料之间建立一个保护盾,减少我们接触塑料有毒物的几率。

塑料标识在塑料产品的底部,是一个带箭头的三角形,三角形内有一个数字。

数字从1到7,代表不同安全级别。

图源:自己拍的

这些标识是由美国塑料工业协会在1988年制定的,用来帮助民众区分不同的塑料类型。

现在我们国内的塑料制品,也是采用了这套编号。

为了方便大家快速辨别,整理了常见的塑料编号及其常见产品和特性,信息量比较大,大家一次消化不完可以收藏备用。

图源:自己做的

编号数字7的塑料制品,是把前6种材料以外的其他塑料都被归在了这一类。

使用这类塑料最大的风险就是,你不知道这种塑料究竟是什么。

但也不是说“7”类塑料就一定不安全,比如,近年来被证实比较安全的材质tritan就属于这个“其他类”。

总结:

  • 1号塑料总体安全,但注意不要置于高温环境,也不要反复使用;
  • 2、4、5号塑料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就算有“微波炉适用”的标志,也最好不要放在微波炉里加热;
  • 6号塑料使用时需要特别小心,避免用于盛装食物、饮料。
  • 7号塑料需要辨别具体使用材料来进行判断。

    02

    微塑料究竟在哪里?

    1、矿水泉瓶、饮料瓶

    常见的矿泉水瓶、饮料瓶,瓶身多采用PET(聚酯)材质,不能长期循环使用,不能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更不能装热水,否则可能释放出有毒物质。

    2、塑料奶瓶 、水杯

    奶瓶水杯主要由PP (聚丙烯),PES (聚醚砜),PPSU (聚苯砜)材料制成的。

    相比PP材质,PPSU材质的奶瓶材质,更耐高温,而PES材质次之。

    无论使用哪种材质的奶瓶,安全起见,妈妈们可以先在玻璃容器内冲泡好配方奶粉,并在冷却后倒入塑料奶瓶当中,以减少奶瓶因晃动和高温释放有毒物质的风险。

    3、保鲜膜

    市面上的保鲜膜有四种材质制成的,它们分别是含大量塑化剂的PVC(聚氯乙烯),常温下相对稳定的LDPE(聚乙烯),以及能耐高温的PVDC 和PMP 。

    购买时选择LDPE(聚乙烯)、PVDC、PMP材质的保鲜膜,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虽然部分保鲜膜号称能放进微波炉使用,但无论哪一种材质的保鲜膜,在加热时都会分解出有毒物质,因此应避免将保鲜膜放进微波炉中或者用其他方式加热。

    4、食品盒

    部分塑料食品盒,标注能放进微波炉,它们真的能安全地被加热吗?

    其实标有"微波炉适用"的塑料盒,之所以被认为“微波炉适用”,是因为它们使用的材质耐热性好,加热不容易变形,但这并不意味着塑料容器加热食物对健康无碍。

    保险起见,仍然建议大家使用微波炉专用玻璃容器加热食物。

    5、一次性水杯

    去年11月,印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一次性纸杯中装上热饮,在15分钟内会向饮料中释放大约25,000个微米大小的微塑料颗粒。

    6、各种塑料玩具、文具、鞋等儿童用品

    由于产品特性,这些用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添加一些化学成分,如邻苯二甲酸酯用于软化。

    我们时常看到这种新闻:某进口玩具增塑剂超标766倍!

    图源:微博@央视财经

    某品牌童鞋被检出增塑剂超标!

    图源:微博@央视财经

    为孩子购买玩具或其他儿童用品时,要注意检查玩具标签,确保产品不含PVC。

    03

    每周吃掉一张信用卡?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年发布了报告称微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包括在水循环中,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不使用以上产品,也不可避免会吃进微塑料。

    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显示,全球人均每周仅仅通过饮用水,就可能摄入多达1796个塑料微粒,按重量算,等同于一张信用卡。

    吃掉那么多微塑料,会有什么伤害吗?不清楚!

    微塑料在理论上确实可能会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体”,但很可惜,现在国际上的研究都还无法确定微塑料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危害、有什么危害。

    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饮用水中的微塑料》报告给出了推论:

    几十年来,人类一直在环境中摄入微塑料和其他颗粒,但没有相关的健康影响迹象。

    看到这个推论,你是否会比较安心了呢?

    塑料的出现,给现代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塑料制品轻便、耐摔,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我们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自然而然也承受着环境改变带来的风险,这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

    关注新闻传递的消息,也不要被新闻中惊人的数据吓倒。

    接受改变不了的现实,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足矣。

    今天的妈妈调查局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

    希望看了这篇内容后,大家放下心中的恐惧,正确选购及使用塑料用品~

    - 作者简介 -

    本文由妈妈网独家专栏「妈妈调查局」特约供稿,版权归妈妈网所有,如果想转载,请联系我们取得授权。

    ▍本期编辑:木小可。

  •  
    (文/本站小编:杨旭)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本站小编:杨旭原创作品•作者: 本站小编:杨旭。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udxd.com/qysx/show-202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3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