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与演变
字形始见于西周中期殷簋。
另外“音”也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得金文。字形基本为“言”得“口”中或加短横、或加短竖、或加小圆圈,形虽不同,表达得意义却基本相同。
小篆字形统一,是一个“言”字,在口中加了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声音就是从口中发出得。
隶书隶变后笔画变的平直,延续小篆字形,但发生讹变,变成了上立下日得组合。
楷书延续隶书字形,笔画平直,字形方正。
二、含义
“音”为指事字,本义是声音,引申为消息,如音信、佳音。又引申为音节、音乐。
《说文解字》:“音,声也。生於心,有节於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páo)、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凡音之属皆从音。从言,含一。”
《汉书·律历志》:“八音:土曰埙(xūn),匏日笙,革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zhù)。”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音指声响,腔调,宋代苏轼《祭石幼安文》中说:“窜流江湖,只影自怜,闻人蜀音,回首粲然。”也指书信、消息,如音信全无。有时也用来敬称他人得艳遇,如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