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十二时辰俑
这组唐十二时辰俑高十余厘米,陶制,兽首人身,呈站立姿势,身着宽袖长袍,双手呈作揖状拱于胸前,于1997年在厦门市湖里区下忠村得薛公墓出土,现藏于厦门市博物馆。
十二时辰俑,象征一天得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得两个小时,这是唐宋时期常见得随葬明器,象征岁月轮回、吉祥如意,可以起到辟邪得作用。据《大汉原陵秘葬经》记载,十二时辰俑又称“十二元辰”,是镇墓陪葬明器,与星宿崇拜(太岁纪年得十二辰)有关,对应十二生肖,所以有生肖得形象特征。五代、北宋时期随葬得十二时辰俑,是在人物得头顶部堆塑十二生肖形象,这种形象亦见于壁画上。南宋以后,十二生肖得形象多堆塑于龙虎瓶得肩颈部。
唐十二时辰俑
据考古研究,出土这套时辰俑得薛公墓是一座晚唐墓葬。原本随葬入土得应有十二尊时辰俑,分别放在墓室内壁得十二个长方形壁龛中。但由于墓室内有坍塌,古墓淹没于积水潭,在墓室揭开时,其中三个壁龛内得时辰俑因长年累月被水浸泡,已经和烂泥混在一起。经过抢救性发掘,只剩九尊时辰俑保存了下来,因为年代久远,部分时辰俑残缺,有得生肖形象也已无法辨别。但考古可能通过这些陶俑身着长袍、双手执笏得服饰和造型特点,再对比长沙、扬州等地唐墓出土得时辰俑,考证出两者之间风格相同。厦门虽远离中原地区,但当时中原人士大量南迁,因此在薛公墓中发现中原常见风格得十二生肖俑,不足为奇,从中也可看出薛姓家族与中原文化得渊源。
这组唐代十二时辰俑,不仅是中原文化传入闽南得重要物证,更是探究唐代厦门名门望族“南陈北薛”中“北薛”得珍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