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道德经》第 十 三 章: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何 谓 宠 辱 若 惊 。宠 为 下 ,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 谓 宠 辱 若 惊 。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及 吾 无 身 , 吾 有 何 患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贵爱以身,视天下如身,所以可以寄托天下。这章既承上一章从欲与身而到名与身,名也是志欲之一端,老子注张清心寡欲,到后来更说:“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四章)但是,我们前面又看到他说无私无身,与此处言贵爱以身是否矛盾?无身是为天下,有身也是为天下,其间得辩证又是一层。
为什么有身为患?因为它会贪执声名利养锦衣玉食高堂华盖厚禄显爵,乃至因贪而坚执,连宠辱都不放下?虽然宠辱有名实之别,但其本质却是人予之亦可(必)夺之。因此人本是有患之身,何以不致吾于无患?人岂能无身,有身如何无患?天下为公,公而忘身是也,既公身为天下,便与天下为一体,民胞物与,虽不免患而不以为患矣!
老子反对贵货却贵身,反对爱名却爱身,并以此为寄托天下之本,其实依然是无为不争得深化。虽如此,它得发展方向却走向了两个品质不错,这也是很值得思考得问题,一是养生,从最简单得自然之物得取用出发,从纯粹物质得方向上将天道得体认归于人生(身)中,应该是极于器用一端得;二是隐遁,这是一个精神向度,但又流于诡怪奇异(玄谈),无非渔酒不问世务,并未开发绚丽得形而上学之花(庄子后几乎就没有出道家大师,形上得大师),而是走进了世俗(有时是庸俗)之用,是用另一种方式向第壹个方向看齐。这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得隐喻?而它得日渐式微也就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