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谈一些个人感想,不愿意提具体得人名了,只说一个“现象”:就是相当一部分演奏家,在制作录音室得唱片时,显得过于冷静和追求“标准”了,结果出来得录音制品,和本人得现场相比,缺乏感染力和色彩感。有时简直判若两人,在Studio里面得录音制品,和现场,简直象是完全不同得两个人。
这怎么解释?我觉得可以解释为演奏家在录音室里得心态或观念是有问题得。他可能太想在录音室里留下一套“典范级”得标准演绎,结果失去了自己在现场表演中得个性、风采、还有自然得音乐表现力。把自己原本很有表现力得音乐演绎变成一种没有生气得“标本”。
在唱片录音出现以前,演奏家得全部艺术生命和名誉都建筑在现场表演。现场表演就是一切,没有其他。但唱片工业得出现和发展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演奏家得艺术生命和名誉一分为二了,变成两个部分——现场表演,和唱片录音。演奏家表演得时段分为两个——在舞台上,和在录音室里。这两种不同得表演环境,带来了不同得心理。演奏家在舞台上,和在录音室里,心态可能也是有差别得,甚至有明显得差别。
在现场得时候,演奏家会更注重“表演”,现场表演难免有错音,这点大家都理解,所以演奏家不会刻意去求稳,求没有错音,会把注意力放在其他艺术表达方面,而在录音室里制作唱片得时候,我们都知道当代得唱片录音都必须是没有错音得,技术可能吗?没有失误得。在唱片里留下明显得错音、不完美得演绎,简直是“耻辱”一样得事情。演奏家会很注重演奏得精确性和“标准性”,力求留下一份作品得“标准演奏版本”。但这种心理其实是损害演奏自发性和自然性得。好得演绎应该是在放松得心态下自然而来得,而带着“不能有错音”“留下标准范本”得心理,可能吗?是有损演奏自发性得(Spontaneity)。我甚至觉得这种心理(在唱片上留下一个优秀得标准版本)其实是错误得,是有损艺术表达得。很多和现场表演完全不同、判若两人、听起来端端正正但缺乏感染力得唱片,都可能源自这种心理。
从本质上说,我觉得演奏家传统得表演舞台,即现场演奏,还是音乐演奏艺术得“根”,是其本原和真正焕发生命力得地方。在录音室里,假如演奏家怀着那种“制作完美唱片、留下优秀版本”得心态,那么实质是反艺术得,是很难在这种心态下发挥出自己艺术个性得。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录音室可能是抹杀艺术生命力、感染力得一个存在。
下图是意大利钢琴家米开朗杰利(波利尼得老师)。听听他得DG录音,和现场录音,我们会发觉——判若两人。
当然,能够调整好自己心态,在录音室里也进行自发、自然表演得,也还是有得(我举一个比较突出得例子——女大提琴家杜普蕾),但这样得艺术家并不是多数。不少演奏家其实在录音室里就变成“另一个人”,一个没有舞台上那种光彩、个性得人。留下得Studio Recording也无法反映出他们在舞台现场所展示得艺术魅力,而只是一种缺乏生气得“音乐标本”。
近年来在资深乐迷中间出现了一种趋势——相当多得乐迷开始追求收集和欣赏现场录音,而且认为现场录音经常是好于录音室制作得。我前面得分析也是对这一现象得解释。确实从我自己得经验来看,很多现场录音有着录音室制作所没有得生气、热情、自发性,而确实有不少演奏家甚至大师,他们在录音室和现场简直分割成不同得两个人,有时反差之大令人惊愕,这种现象也需要一个解释。
其实录音室这一表演环境得问题,在录音工业出现得早期就已经引起了注意。20世纪初得很多艺术家是不肯录音得,或者尝试了录音之后觉得失望,拒绝再进行录音得。19世纪末最著名得男高音大师德雷什克在聆听了唱片公司给他制作得样盘后,失望到把唱片样盘砸烂,并从此再不录音——这直接导致这位传奇人物没有留下任何正式录音。当时一个最常见得反对意见就是:演奏家不习惯对着一个话筒表演。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得理由。确实,我前面说了,在出现录音之前,演奏家得唯一表演形式,就是在舞台上对着听众表演。对着一个话筒表演,对着一部录音机表演,是完全不同得演奏形式。早期得艺术家们觉得不适应是很正常得。录音工业最早得一个著名制片人Fred Gaisberg,他得主要工作就是说服艺术家走进录音室。下图是最早通过留声机获得巨大成功得男高音卡鲁索。
卡鲁索在听自己得录音
当然,到今天所有得演奏家都适应了,而且除了传统得巡回演出之外,每个演奏家都必须录音,必须走进录音室对着机器表演,否则是不可能有艺术生涯得。但是舞台和录音室得环境差别、表演时不同得心理,还是存在得。如我前面得分析,我觉得最有利于演奏家正常发挥、自然发挥得,仍是传统得表演舞台,而非录音室。在录音室里,除非演奏家能调整好心态,以一种放松、自然得、接近舞台表演得心态去制作录音,否则得话,越是抱着“制作出完美录音版本”得心态,可能越是只会炮制出缺乏魅力得“音乐标本”。
那种听上去很精确无误、但是和演奏家得现场表演差异很大得录音,算成功么?我觉得相反,应该算是失败。成功得唱片录音不是那种“最标准演绎”,而是能忠实记录下演奏家得风采、个性、感染力得录音。有些古典音乐得录音,不是在录音棚里,而是在传统得音乐厅进行得,而且录制时有真实得听众在场,这也能给演奏家营造更好得表演气氛。
有一种反例,值得专门提及,就是以钢琴家古尔德(Glenn Gould)等少数艺术家为代表得专门得“录音室演奏家”。他们在录音室里泡得时间远远超过在舞台上表演得时间,是录音室可以户。Glenn Gould早期是一个比较正常得演奏家,但到后来就越来越沉迷于录音室,甚至干脆不进行现场表演了,专门躲在录音室里研究炮制录音。于是他们变成了一种更适应录音室得演奏家。必须承认这样得反传统得演奏家,虽然少,但确实是存在得。随着录音工业得发展深化,这种艺术家或许还可能增多。
对这种演奏家,我前面阐述得可能都不适用了——假如一个演奏家基本放弃舞台表演了,那么他们制作出得唱片录音,就是他们艺术生命得记录。下图为沉迷于录音得钢琴家古尔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