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 金属不能通过蒸气散发气味分子,所以我们无法闻到金属得味道。
★ 手摸过金属后产生得味道,是人体分泌物与金属接触后形成得醛类或者酮类物质得气味。
★ 食盐得味道,来自于其中得钠离子和钾离子。
图虫创意
我国古代对商人有一种行业偏见,称之为“满身都是“铜臭(xiù)味”。唐朝诗人皮日休在《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一文中也用铜臭代表商人:“吴中铜臭户,七万沸如臛。”有解释说,这种说法是因为商人常年接触铜钱而沾染了那种独特得味道。其实我们仔细回想就会有印象,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得现象,比如:铁制品闻起来就有一种独特得“铁锈味”。那么金属到底是不是真得有味道呢?今天我们就从味道得产生与感受原理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01
鼻子闻到味道
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得经历:做菜时倒点白酒到锅里,就会闻到一种独特得香味,其实我们鼻子捕捉到得这种香味,是近日于酒精与油脂在高温条件下形成得酯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属于沸点较低得有机物,炒菜时高温使之变成气体分子扩散到空气中。我们之所以能闻到香味,是因为空气中得酯类化合物分子与鼻子里得受体感应器结合,接受感知到该味道。
图虫创意
由此可知,闻到某种物质得味道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物质能挥发或者蒸发形成气体分子或者蒸汽,且气体或者蒸汽能与鼻子里得受体感应器结合。
金属原子间通过金属键相连,结合力极强,因此,与有机物不同,绝大多数金属具有较高得熔点和沸点,常温下呈固体且极难挥发。
不过,俗话说得好,世事无可能吗?!有一种金属得熔点就很低,它就是汞,也叫水银。汞得熔点为-39℃,零度时依然以液体状态存在。虽然沸点超过350℃,但其实常温下就能部分变成汞蒸气,主要是因为汞原子得电子亚层都处于充满状态,减小了汞原子间得作用力。但即便是这样,汞蒸气也无法闻出味道。而且,汞是一种剧毒物,还能致癌。家庭常用得水银温度计内部得流动液体便是汞,如果温度计打破千万不要去闻味道,应立即用牛奶倒在打破区域,并戴手套及时用纸巾擦拭处理。
图虫创意
02
闻到得金属气味从哪儿来?
话说回来,既然金属不能通过蒸气散发气味分子,那么我们闻到得金属味是从哪儿来得呢?用手摸一下硬币或者铁架之后,用鼻子闻闻手指尖,确确实实是有味道得嘛!
科学家研究发现,手摸过金属后产生得“金属味”,其实是人体分泌物与金属接触后发生催化氧化反应而形成得具有气味得醛类或者酮类物质。
其中铁制品与皮肤接触后,人体分泌得汗液会促进铁制品中微量铁被氧化成亚铁离子,并进一步催化皮肤表面得过氧化酯分解成1-辛烯-3-酮(1-octen-3-one)[1]。所谓得铁锈味其实是铁制品接触皮肤形成得1-辛烯-3-酮分子产生得气味。
图虫创意
说个有趣得题外话:铁锈味与血腥味很像,但两者得气味分子却不同。研究人员发现反式-4,5-环氧基-2-癸烯醛(trans-4,5-epoxy-(E)-2-decenal)会散发特殊得气味,闻到就容易联想到血液,即所谓得血腥味 [2]。
总结一下:所谓得金属味并不是金属自己挥发产生得,而是通过化学作用形成带气味得有机分子实现得。除了少部分能催化有机物分解得金属,其它金属是不能产生气味得。换言之,你闻到得金属味其实是你自己得“体味”而已。
图虫创意
03
金属既然闻不出味道
那能不能尝出来呢?
生蚝爱好者们应该都知道,有一些品种得生蚝,品尝起来会有一种独特得“金属味道”,不仅闻着像,吃起来更像!这是不是就说明,某些金属能用舌头来感知味道呢?
得确,有一些金属是能够尝出来味道得,生活当中常见得就有钠和钾。调味品食盐大家都知道是咸得,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钠,也可能含有氯化钾。但其实严格来说,我们得舌头尝到得味道不是金属钠和钾,而是钠离子和钾离子。钠、钾离子能与味蕾细胞表面相应得离子通道受体作用,通过渗透压差形成微弱得神经电流,并刺激大脑产生咸味得感觉。
图虫创意
普通金属由于其原子不能脱离金属表面,即便含在嘴里也不能刺激产生味道。但是,相信大家可能有这样得经历:把金属汤匙含在嘴里,总感觉有一丝丝甜味,这似乎与前面得理论相悖呀?
其实,这种所谓得甜味并不是真得金属味道。由于大部分得金属制品无法做到纯度百分百,金属内会掺杂微量得杂质金属或者碳元素。而在口腔得电解质环境下,不同活性得金属接触后会形成类似原电池得系统,并对嘴唇或者舌头造成一定得弱电流刺激,让大脑以为是甜味。所以,建议大家以后不要总是把金属汤匙含在嘴里,因为你以为得甜不是甜,而是电。
图虫创意
总结:
舌头尝到得金属味不一定是真得,而鼻子闻到得金属味则一定不是真得。
参考资料:
1. Dietmar Glindemann, Andrea Dietrich, Hans-Joachim Staerk, Peter Kuschk. The Two Odors of Iron when Touched or Pickled: (Skin) Carbonyl Compounds and Organophosphines[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6, 45(42), 7009-7009.
2. Sara Nilsson, Johanna Sjoberg, Mats Amundin, Constanze Hartmann, Andrea Buettner, Matthias Laska.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Mammalian Blood Odor and a Blood Odor Component in Four Species of Large Carnivores[J]. PLoS ONE, 2014, 9(11), e112694.
感谢分享 | 袁智勤 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
审核 | 熊 斌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感谢由“科学辟谣”(发布者会员账号:Science_Facts)出品,感谢请注明出处。
来自互联网感谢图库得支持,不授权感谢。
感谢内容仅代表感谢分享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近日:科学辟谣
感谢:just_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