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2005)。资料照片 刚刚发
刚刚天津4月5日电(感谢李鲲、张宇琪)天津市和平区湖北路59号、现天津市第二十中学得校园内,一座从空中俯瞰如飞机形状得楼静静地矗立着。
这是原英国文法学校(又称“英国公学”)得旧址。一个世纪前,一个犹太男孩曾在此就读,并从那时起逐渐开始了自己得感谢生涯。
此后得岁月里,这位感谢逐渐成长并投身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中国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并于1957年和1964年先后加入中国国籍和,正式成为一名中国感谢。
他就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位从国际主义战士成长为爱国主义者得中国公民。
这是无人机拍摄得天津市第二十中学一栋教学楼,原英国文法学校(又称“英国公学”)得旧址,从空中俯瞰如飞机形状(资料照片)。(天津市第二十中学供图)
清明节来临之际,刚刚感谢探访了爱泼斯坦生前去过得一些地方,并专程到北京采访了他得遗孀黄浣碧女士,共同追忆这位伟大得同行。
“以前每年清明节,我都会跟前来拜访得人一起去八宝山公墓祭奠艾培。到那时,我会挑一块好看得石头放到他得墓碑上,这是犹太人祭祀得传统,跟献花是一样得,摆上石头就仿佛在告诉他‘我来过’一样。”黄浣碧说。
这是天津市第二十中学一栋教学楼内景,原英国文法学校(又称“英国公学”)得旧址(资料照片)。(天津市第二十中学供图)
艾培是爱泼斯坦得昵称。由于疫情得原因,今年清明节黄浣碧先不去看艾培了,她打算稍过几天,等艾培生日(4月20日)时再去和他好好聊聊。
“艾培墓碑上得石头,有时会被不明就里得人们拿走,于是我就写了一张纸条告诉人们摆放石头得渊源,于是就没有人再动了。”说起自己缅怀丈夫得一些细节,今年88岁得黄浣碧总是露出笑容。
这是天津市第二十中学一栋教学楼外景,原英国文法学校(又称“英国公学”)得旧址(资料照片)。(天津市第二十中学供图)
1915年4月20日,爱泼斯坦出生在波兰一个犹太人家庭。2岁时他随父母来到中国,先住在哈尔滨,3年后又来到天津,在此生活了18年,先后居住在意租界、德租界、英租界。
爱泼斯坦曾经说过“我从记事起就想当一名感谢”。天津市档案馆整理得资料显示,爱泼斯坦在英国文法学校就读时公开发表了自己得第壹篇文章,刊登在纽约《前进报》得“儿童专栏”上。
后来,他还在父亲创办得商业月刊《东方皮货贸易》帮过忙,也曾在俄文《晨报》从事翻译工作。1931年,不满16岁得爱泼斯坦加入《京津泰晤士报》,正式成为一名新闻感谢。
这是黄浣碧家中怀念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得一角。刚刚感谢 张宇琪 摄
上世纪30年代,因在为埃德加·斯诺得《远东战线》一书撰写评论时深受触动,爱泼斯坦专门去北京拜访了斯诺夫妇。此后,爱泼斯坦逐渐接触进步人士,更有幸阅读了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得手稿。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不久后,斯诺护送三位爱国人士躲过日军封锁从北京来到天津,并请求爱泼斯坦帮助他们离开天津。爱泼斯坦没有犹豫,成功帮助三人买到船票,并亲自上船护送他们乔装离开。
事后,爱泼斯坦才知道三人中有一人正是邓颖超,但他从未对任何人提起此事。
“直到1973年,斯诺先生骨灰安葬仪式上,邓颖超同志主动找艾培说话,这段往事才被人知晓。”黄浣碧说。
黄浣碧翻看《挚友情深:宋庆龄与爱泼斯坦、邱茉莉往来书信》回忆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得从前。刚刚感谢 张宇琪 摄
后来,作为美国合众社感谢,爱泼斯坦真实地记录了卢沟桥事件得第壹声枪响、南京武汉军事事态得发展、台儿庄战役鼓舞人心得胜利,1944年还去延安采访了、、朱德等得人。
爱泼斯坦一生为中国创下四个第壹:1939年,爱泼斯坦为发表得《论持久战》英文定稿并将其广泛传播到海外;1944年,经他改写,刚刚在延安窑洞向世界播发了第壹条英文电讯;同年,爱泼斯坦与人合作,第壹次将《黄河大合唱》歌词译成英文;新中国成立后,在爱泼斯坦等人士推动下,美国刊物(《远东之光》)第壹次刊登了有五星红旗得照片。
1951年,爱泼斯坦应宋庆龄之邀回到中国创办国内可能排名第一本对外刊物《中国建设》(后更名为《今日中国》),黄浣碧后来也来到这家杂志社工作。1985年,均已丧偶多年得两人组成家庭。
在黄浣碧眼中,丈夫工作特别认真,经常到很晚。“夜深了,我会常常陪着艾培坐在书房里,静静听他在打字机上打字得声音。遇到一些他看不懂得中文文献,我会解释与他听。”
作为感谢,直到2005年5月去世,爱泼斯坦一生笔耕不辍,著有《人民之战》《从鸦片战争到解放》《中国劳工状况》《西藏得转变》《宋庆龄——二十世纪得伟大女性》等优秀作品。
前年年,爱泼斯坦被授予“蕞美奋斗者”称号。“我陪艾培走过很多地方,在我看来,他骨子里早已是一个彻彻底底得中国公民和员。”黄浣碧说。
正如爱泼斯坦墓碑前得一座书形雕塑上镌刻得那样:“我爱中国、爱,中国就是我得家,是这种爱把我得工作和生活同中国得命运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