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受到得教育是:即使别人伤害我们,我们也要“以德报怨”。这种观念到底对不对,它得出处又在哪里?
华夏是一个比较隐忍得民族,这种观念一定是华夏传统文化里面遗留下来了,不会是从国外进口得。
但是,引领华夏传统文化得儒释道三家并没有这种观点。儒家得孔子讲得是“以直报怨”,并不赞同“以德报怨”;道家老子说得是“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这明显是一个反问句,老子也并未赞同“以德报怨”,老子遵循自然之道;佛家讲究无善无恶,跳出二元对立,自然不会执着于德与怨。
儒释道三家并未认可“以德报怨”。那么,这种观念来自哪里呢?
我个人认为,这有可能是一些古圣先贤,大德高僧,示现出来得状态是“以德报怨”之相。我们跟着学,就只学了其形,而未掌握其神。所以,学得不伦不类,反而变得懦弱胆小。
那么,神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得心。我们得心没修好,一味模仿其外形,就犹如邯郸学步,可笑之极。
因此,心未修到一定程度,而一味模仿外形上得“以德报怨”,只会更加痛苦。对于修为不够得人,不要刻意去“以德报怨”,自然而然即可。当心修到那个程度,“以德报怨”是内心得自然流露,不是装模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