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巴菲特历年致股东信和他在美国佛罗里达等多所大学的演讲的人都知道,喜诗糖果(see’s candy)是巴菲特十分钟爱的一家公司。巴菲特收购喜诗实际上只有1972年投入的1500万美元,到2007年,喜诗累计为伯克希尔产生了13.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交纳营业税后,净利润约为12.6亿美元(美国对于公司净所得在$10万以上者课6.4%营业税)。2007年度喜诗的税前利润是8200万美元(净利润约7600万美元)。假如喜诗当前的合理市盈率是10倍的话,那么,36年间伯克希尔从喜诗获得的红利加上喜诗当前的合理市值,是初始投入的134倍!而巴菲特收购喜诗的获利并不止于134倍,因为在他拿到喜诗的红利后,又去购买其他具有吸引力的业务,see’s为伯克希尔带来了“多重现金流”。喜诗收购案例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启示,对投资具有意义非凡的借鉴作用。
Background背景
喜诗糖果通过各地零售店来生产、分销和销售高质量的糖果。这些零售店的店址主要分布在落基山脉以西并且高度集中在加州(一共211家店加州就有110家)。这些店铺的外观往往都非常美貌,颜色以黑白,装潢以创始人母亲家的厨房为灵感。喜诗糖果在西部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不仅拥有高质量,而且通常是节日礼物的绝佳之选,就比如情人节和圣诞节。
其实盒装巧克力的市场规模并不大。每年的营业额也就不到20亿,而且增量很小。喜诗糖果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以高端形象和价格出名的Godiva以及比喜诗糖果拥有更低的价格优势的Fanny Mae。
1972年,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控股的蓝筹印花公司收购了喜诗。从那时开始,喜诗糖果就开启了它令人艳羡的收益纪录。
Quantitative Evidence of a Moat
先从定量的角度看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