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去过山西三次,在太原周边游玩过晋祠和乔家大院,在晋北游历了大同云冈石窟和五台山。记忆中的印象就只有古旧。近段时间,我因写《抗战十四年大揭秘之山河浴血》而重新认知了山西,才知道古旧的山西有那么多深厚的灿烂文化,有那么多条筑于崇山峻岭之上的内外长城和险要关隘。每一段长城和每一处关隘的背后都蕴藏着悲壮的故事。“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这首脍炙人口的《人说山西好风光》我曾经唱过无数次,但是直到写书的时候,才对三晋大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民众有了深刻的认知并由衷地充满了敬意。一种被召唤的感动溢满心中,我必须再访山西!带着这份坚定,我只身飞向太原。
大学同窗任同学前来机场接上了我。按照既定计划,我们直奔第一站——青龙古镇。青龙古镇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北的阳曲县侯村乡,紧傍208国道,是太原通往内蒙的交通要道。我最初了解到它是我在写忻州会战国军撤退、布防太原城外围阵地那一部分时。因为还不能完全确定是否是由于地形险要,才在那里设置防御阵地,所以去青龙古镇的确切用意是考察。
不用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青龙镇。古镇的整个建筑群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古镇南北长5华里。青龙镇两侧店铺林立,都是明清建筑。我们在一家餐厅吃了“小葱拌豆腐”,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很干。之后又进入青龙镇的地道。地道狭窄,人勉强可以挺直身体。地道与其他的军事防御地道没啥不同,最大的特点就是狭窄。走出洞口,已在一片荒凉的山丘上。正好借此机会观察一下这里的地形地貌。环顾左右,发现这一带沟壑纵横,山丘高处与沟壑落差有100多米。从军事角度看,在高处筑设阵地,敌兵仰攻必处于劣势。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忻州会战后,这里才被选为保卫太原的城外屏障。
由于在地道里转得早已分不清东南西北,因此不知古镇中心位于何方。不得不在洞口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才返回到青龙镇主街与任同学会合。
第二天,乘坐他的车南下到了介休市龙凤镇的张壁村。我的旅游行程从这里才正式开始。
张壁是CCTV评选的“全国十大魅力乡镇之一”,正是由于它的魅力吸引,我才下决心安排了这次旅行。
在来之前,我对张壁的了解只是这里有很早年前的军事古堡,其余一概不知。但既然它能被列入全国十大魅力乡镇,想必一定有特殊的魅力。当汽车从村口一闪而进入村子时,我看大了路边立着的广告,恍惚中看到“1600年前的古堡”字样。当我拿着门票走进张壁时,任同学在后面说了句:村子也值得看!我还没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时就走到了张壁村(堡)的南门口。很不同吧?这么个小村子竟然还有城门。城门对面是关帝庙和戏台,由于计划中我还要去关羽的老家——解州,因此就直接走进城门。
南(堡)门为石砌,这个门我在网上看到过它照片。照片显示的是一段土围墙耸立着一个古城楼。由于照片为斜侧方拍照的,因此看不到古城(堡)门内是怎样一番光景。我当时推断,城门下是一条土路向内延伸。当我走到城门下时,却发现城门下的路是由大块方石和大块磨得发亮的类似鹅卵石铺就而成。城楼下的这条路就是连接南北两个城(堡)门的交通主干道,从南向北一直延伸过去,大约400米左右,这条街被称作红顺街。城内建筑就分布在这条路的两旁,街巷密集、错综复杂。一走进村内,我便发出感叹:不愧是十大魅力乡镇啊!配得上!
没来之前,一直听说这里就是个地下城堡。因为从前去过名声很大的河北保定冉庄地道(因地道战电影为人熟知),所以对张壁的期待值较低。但眼前的场景却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在中间的古道两旁,古建筑群鳞次栉比。街道两侧有典雅的店铺和古朴的民居;几座庙宇琉璃覆顶,金碧辉煌,点缀在堡内。
南城门的第一座院落被称作可汗庙,庙内一尊坐像,据说是隋末唐初的刘武周,具体是哪一位可能也无法考证。至于久属汉族居住地的张壁何以供奉可罕,尚无人能说清楚。院落东南角有台阶可抵钟楼,登上钟楼,可俯瞰整个城堡,亦可远眺四周。时间正值中午,日光直射下来,热气蒸腾。不远处的绵山脉显得高大敦厚,更显得城堡娇小别致。下了钟楼,我就看到了指示牌:地道入口
“张壁古堡”有一种说法是建于五代十六国时期,距今确实已1600多年(也有建于北魏和隋唐时期的说法)。由于张壁地处东西北三面沟壑之中,南面有绵山,村子海拔在1040米,易守难攻,是军事防御的极佳地带。但是按照古代风水布局来看,古堡属于反风水格局。因为风水讲究住宅应建在北靠山南面开阔的地带。地堡地下建有长达3000米、上下三层攻防兼备的古地道,合计约万余米长,并与多处民宅连通。最上层距地面仅1米左右,中层距地面8~10米,底层距地面17~20米。每层各高2米、宽1.5米。进入地堡,发现其中非常宽阔,通道、休息处、通风口、水井、储粮洞、瞭望口、攻击口、通讯口和可容纳几个人的哨位等,就连喂养牲畜的土槽也有。我参观过日军在黑龙江东宁修建的“东宁军事要塞”,相比之下,张壁地堡的要塞格局构筑一点不差。从当时还处在冷兵器时代的历史条件看,这个地堡的的防御能力比东宁要塞更胜过几筹。
亲身走过1600多年前的古堡,可以体会到张壁古堡属于堡中有堡、城中有城的复杂有序防御体系。由于进来时匆忙,我忘记了请讲解员。途中遇到貌似来自山东的旅游团混在其中,偷听了一点他们导游的介绍:1600年前建堡时地上是没有任何建筑的,村内现存的建筑都是明清时期所建,差不多在300~400百年之间。
在地堡内转来转去走出来时,洞口是在原上的半山腰。途中遇见一个看上去14、5岁的小姑娘坐在房子的背阴处叫卖核桃。见我一个人走来,就怯生生地对着我说:10元钱2斤,叔叔你买一点吧。这小姑娘一看就是山村里的女孩子,脸上的腮红和看似无法洗净的晒斑印证着她的身份。我的心一软,转身回到她面前,从口袋里掏出20元钱递给她。她伸手去拿核桃,我摆了摆手告诉她:核桃不要了,这钱是给你的。她愣了一下,我转身离开。走出去几步远时听见她在后面说:谢谢叔叔!
我从名为贾家巷的小路上出来,再经过永春楼,便又回到了村内的红顺主街。沿着主街走到街心,就到了被称作“槐抱柳”的小景点。名曰槐抱柳,顾名思义,一棵柳树生长在大槐树的怀抱里。在北方,树与树这样相伴同生比较少见,但在南方却是屡见不鲜的。听讲解人员介绍说,槐树已生上千年,柳树也已存活百年以上。真可谓在地愿为连理枝啊!走到这里,恰逢《平遥人》电视剧组实景拍摄,很多游人都驻足观看。情景是一个身穿军服、正气凌然的年轻军官站在街道,身边围着几个平端着步枪的大兵,另外两个穿便装的看似特务。情节似乎简单,但由于游人来往穿梭,简单的拍摄也变得繁琐了。
绕过电视剧拍摄这段街路,登上两层楼高的庙宇建筑群,左侧有兴隆寺和真武殿,据传兴隆寺是唐僖宗曾经到过的寺庙。绕过真武殿就是空王佛行宫。我虽然对各种宗教怀有敬意,但不笃信,所以对相关的常识知之甚少。在到张壁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谁是“空王”。在空王殿里有三世佛的佛像。宫门前左侧有一通琉璃碑,蓝底黑字书写,碑额为青黄绿二龙戏珠,记载着空王成佛的故事。拱门右侧与左侧对称的琉璃碑记载的是空王殿记。据说像这种琉璃碑是非常罕见的,文物价值很高。到此时我才知道,“空王”即是“佛”的别称,因佛空无一切邪执而得名。晚唐亡国之君李煜在《病中感怀》中有这样的词句: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空王佛行宫地势是仅次于鼓楼的第二高点,这或许是为了完善反风水格局的特别所为。大殿正对着堡内主街,不仅依然看得到《平遥人》剧组人员在街心忙前忙后,也能俯瞰村子的全景。
张壁村的地上建筑就像一个不规则的“非”字,只是西边(右)的偏旁是四条街道:从南往北依次是“西场巷、贾家巷、王家巷和户家园”,东边(左)为三条街道,依次为“大东巷、小东巷和靳家巷”。我之前从地堡出来,一路回到主街的那条胡同叫贾家巷。由此可知我方才绕了大约40分钟走过的地道差不多只有全部地道的一半。
从空王殿的台阶下去就是一个很宽敞的大院子,中间的建筑就是二郎庙。我未前至二郎庙,而是出了古堡北门进入瓮城,瓮城不算大。在瓮城门北侧立着一大块规格常见的石碑,上面分4行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壁古堡 2006年5月25日公布 山西立”。瓮城门为西向东开,在左侧就是古堡的北门。走出北门,直对着的一条路为沥青铺就,是为古堡的正面大路,大路前行不远就绕土原不见了踪影。北门外只有我一个游客,我沿着古堡的土城墙走到西北角,近可见古堡的城墙为干打垒似的土墙,高约6、7米,部分墙体由大石和青砖砌成。土城墙的西侧相距不足10米,就是一片民居。在一家院落的门口,一个老汉正坐在门旁的大石头上面吃着雪糕。虽然天空万里无云,且至中午,但老汉坐在树荫下,慢慢地品尝着雪糕,显得悠然自得,根本都不抬眼看我。
张壁村已是我到过的CCTV评选的十大魅力乡镇的第七个,每个魅力乡镇都因为其独有的特色而位列其中。如此偏僻的张壁村是因何能获得如此荣耀呢?完整且年代久远的军事古堡,在汉人居住地修建的独一无二的罕王庙,3座与神庙正殿相对的元代戏台,反风水的村落格局,虽为村落却拥有古代城市才有的鼓楼和钟楼,风格各异的明清民居以及那么多的历史谜团,同时占有这么多无法替代的历史遗迹,谁能说它没有资格享有至高的荣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