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儿童公园小火车(儿童铁路)61岁了,接待过家长和孩子近10万人次,已经成为哈尔滨市民的城市记忆,从70岁的老人到几岁的儿童,几乎都有乘坐过小火车的经历。它蕴含着几代人的记忆,承载着光荣的辉煌历史,已经成为了哈尔滨的城市名片。
儿童铁路自1956年开通,沿线全长2公里,设有北京站和哈尔滨站两个站台,至今已经更换了5代列车。通车60年来,安全运行二十七万多公里,运载旅客二千多万人次,接待过刘少奇、陈毅等党和以及来访的柬埔寨王国首相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等国内外重要贵宾,还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代表团。儿童铁路还先后培养了3万多名少儿铁路员工,成为广大少年儿童汲取精神营养的第二课堂和重要的校外活动阵地。昔日那些为广大游客热情服务的儿铁员工,已经成长为各个行业的栋梁之才。
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就知道儿童铁路,到了2015年,一把年纪了才有机会乘坐。不多说了,上视频。自从发了那个犍为嘉阳小火车的帖子,我算是和小火车较上劲了。
第四代列车,2002-2013年。机车做成蒸汽机车的形状,但还是内燃机车。更加偏于游乐性质了。
火车已经进入电动时代,而这火车头却越来越“落后”了,哈哈,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回忆吗?
2015年盛夏的一天,乘坐哈尔滨唯一的一条地铁,到医大一院站下,沿着窄窄的龙江街,向南走到底就是儿童公园西2门。一进门就看到地上的铁路线,于是沿着铁路向右走去。走不多远就看到了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废弃的火车,应该是第四代列车。
第四代列车车厢。从车门、车窗、车厢连接处以及外涂饰看,都很像公共汽车。只有窗下“哈尔滨==北京”的水牌,显示这是一列火车。
继续沿铁路前行,很快看到了北京站。
北京站的站房是仿真正的北京站建造的,模拟得惟妙惟肖,只不过门前的走过的人暴露了它的真实尺度。
评论 到林周去看看:当年,这个仿真小站吸引了多少孩子和家长的注意力恐不可计量,也使无数人心中充满对首都北京的无限向往。
想起了过去的售票窗口,小小的一个方洞,里面是一扇木头小窗门。如果是一个小站的话,车快来了才打开窗门卖票,全然不顾外面排着长队、急得跳脚的旅客。。。
本想在“北京站”售票处体验一把购票、再到候车厅候车的瘾,谁知道售票是在站外的一座简易亭子里。而且现在无人,等车开前才开窗售票——这倒像极了铁老大的风格。
排了一会儿队,售票窗开了。买到了十一点整的票。车票20元/人,设计得倒是喜气热闹,不过我还是稍觉遗憾,要是车票也是仿制老式的硬板票就好啦。
车票背面的广告,不失时机地做着儿童的生意。不过我挺喜欢最右侧的小幅图案,“承载着我们童年的梦。。。”
候车厅也不让进,直接上站台候车。本来还想看看检票员长啥样的。。。
不过也好,有时间仔细看看第五代火车头和车厢。
车头和车厢早就静静地躺在站台边上了。
红色的动轮十分逼真。应当说,蒸汽机车的仿制水平确实很高,一些细节也很到位,比第四代机车强多了。可惜,和第四代机车一样,它也只不过是蒸汽机车外壳下的柴油动力机车。按照我的观点,与其这样,不如大大方方地采用内燃机车的模样,如第二代机车,就是模仿“北京”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也非常受欢迎。不妨改成东风4或者东风11,要么干脆是“小金鹰”,也很地道。否则的话,就和各地随处可见的游乐园小火车一样了,如何体现哈尔滨小火车的经典呢?
看完车头,再看车厢。
车厢显然是模仿22型硬座车厢,也是十分到位。车顶的弧度,腰线和两道凸出车体的加强筋,车门及把手,包括车门两侧的长扶手,无一不体现着设计者向老车厢的致敬。。。
评论 浅止斋:我也是这么想的,式样是绿皮车,当然是刷成绿色更地道。可能是觉着橘黄色更欢快、更受儿童喜爱吧,就和仿蒸汽火车头一样,体现出管理方在真实性和游乐性之间的纠结。。。
进入车厢内部。由于当时未想到要发帖,没有刻意在这个角度拍照,后来翻看视频发现有此角度的图像,故而截屏一幅,将就着看。
中间过道,两边横排对面座位、靠窗边小桌,内部的设置仍然是极力模仿真正的火车车厢。每节车厢八排座位、两两相对,共32个座位,全列六节车厢,定员192人。六节车厢全部连通,从这个角度望去,从车尾一眼望穿全列。一般的游乐园小火车是做不到车厢全部连通的,这也从一个侧面显露出哈尔滨小火车的非凡身世。
上提式车窗。还好,采用插销式固定,而不是22型硬座的铁夹子。要提起22型车的车窗,不仅是体力活,还要防止被夹到手,痛得嗷嗷叫。。。
列车启动,以10公里/小时的速度缓缓行驶,穿行于树丛之间。小火车的仿真是无微不至的,居然还有列车广播。。。
和正常的火车车厢相比,小火车仅在车厢一端有车门,这大概是唯一明显的不同点,可能是车厢较短的原因,略显遗憾。。。
(视频截图)与停放着的第四代列车擦肩而过,此时列车广播正播放着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
评论 浅止斋:记得以前的列车广播,除了耳朵听出老茧的《铁路旅行小常识》外,经常播放流行歌曲、相声小品,还有《新闻和报纸摘要》。。。
列车驶过哈尔滨站,没有停车。哈尔滨站的造型,模仿的是松花江边的防洪纪念塔,哈尔滨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视频截图)
在晃晃悠悠的列车上,仿佛时空穿越,又回到了儿时,那时每年都要在火车上经历过一两次往返,蒸汽火车、绿皮车厢,不到两百公里的路程,快车四个半小时、慢车五个半小时。。。
想到这里,我不禁笑我自己,小的时候坐大火车,年纪一把了,却开始坐小火车了。。。
铁路是个环形,终点和起点都是北京站。伴随着《小苹果》的欢快歌声,列车即将回到北京站。这时候列车广播的一句话,让我忍俊不禁:“请穿好鞋子。。。”
列车在站台边缓缓停下,小朋友们在大人的带领下纷纷下车。这位小朋友意犹未尽,高高兴兴地与“北京站”的站牌合影。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坐上京哈线列车,来到真正的北京站?
这时候车室通往站台的门开了,几位工作人员走了出来,看样子是去给车厢做清洁。我本以为站房是闲置空关着的,原来是在使用。为何不开放候车厅,让这么多大人小孩在烈日下排队购票、候车?
评论 浅止斋:是的,经常遇到这种与己方便、与人不便的事儿。早些年北京的各个地铁站,总有一两个出口被锁住不允许通行,还美其名曰“便于管理”。。。
告别小火车,从儿童公园西南门出来,就是果戈里大街。烈日当头,而刚才在没有空调的小火车里,非但不觉着热,反倒是丝丝清凉。看看时间,从出地铁站到现在,不到两个小时。原来,圆一个三十多年的梦,只要两个小时。
哈尔滨小火车的独特地位,我觉得有三:
一,它延续了六十多年,基本上没有中断过,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中间经历了文革、改革开放、互联网时代,不但能坚持下来,还能够焕发青春,无疑是中国第一,当之无愧。
二,这条小铁路,从建设之初,就不是一条单纯性质的游乐性铁路。铁轨和站舍是由哈尔滨铁路局建设的,机车是森林铁路正在运行的蒸汽机车,生产客车车厢的哈尔滨车辆厂,本身就是制造铁路车辆的正规工厂,设计者和制造者,都是铁路的正式员工。可以说,这就是一条真正的762毫米轨距铁路,只不过短了一些。。。
评论 火车背包客:以前大、小兴安岭的众多林业局,森林铁路多了去了,各居民点之间的来往全靠小火车,记得电视台还放过纪录片,倪萍主持的,那时的她虽然已不年轻,却也不显老态,不像现在。。。
评论 浅止斋:1955年哈尔滨提出建设儿童铁路时,有三个选址方案:一是在松花江北的太阳岛,著名风景区内;二是在斯大林公园,连通道里、道外,既可以用作游览,又可以作为交通工具;三是在儿童公园。最后决定建在儿童公园内。
评论 浅止斋:当时是由哈尔滨铁路局按真正铁路的标准修建的,路基、道砟道床、枕木、铁轨、道钉、鱼尾板、道岔、扳道机、信号灯。。。确实是铁路启蒙的教育基地。
回头看看本帖2楼的第一代列车,喷吐着浓烟和蒸汽的机车就不用说了,单看机车后1、2位两节客车车厢,每节车厢两端都有上下车门,车门的踏板和扶手非常正宗,特别是车厢顶部的一排通风帽。。。这就是一列真正的火车啊!
评论 浅止斋:当时是一边倒,倒向苏联,儿童铁路的设想就是学的莫斯科儿童铁路。至今俄罗斯很多城市还有儿童铁路在运行。。。
评论 阿今今:国家之间翻脸如翻书,几十年来太多了,无非两种时态: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
而北京站,也不是现在的样子,理由不难理解,1956年,真正的北京站还没有建造。
站房是皇家园林的式样,一对华表彰显着北京的标志。不知道这对华表现在哪儿去了。
而哈尔滨小火车的第三点独特之处,也是它的魅力所在,那就是,管理它的铁路员工,全都是由少年儿童组成。从站长、列车长、乘警、司机、列车员到广播员、售票员、检票员、巡道员和道口管理员等,14个工种全部由270名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组成。那时候学生们身着特制的铁路小制服,红领巾在胸前飘扬,英姿勃勃,自行管理着儿童铁路的运行和服务。
当年儿童铁路虽然位于儿童公园内,但管辖权不属于儿童公园,而是由团市委少年工作部管理。儿童铁路开通前,由团市委少年工作部在少年宫面向全市选拔儿铁小员工。入选的员工都是少先队大队长等优秀学生,被选中是一种荣耀。
本帖3楼,第二代机车前站立着一名信号员,那标准的姿势充满着自信。
当然,为安全起见,少儿司机还是要由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陪同驾驶。
孩子们的荣耀,是来自铁路这个职业的荣耀。多少年来,“铁老大”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铁路亏损的加大,铁路的地位一落千丈,儿童铁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从第三代列车开始,不再由少年儿童管理,由铁路的实训基地,悄悄地蜕变为了纯粹的游乐项目,而少年们,也开始逐渐被沉重的书包压弯了腰,为了应付中考、高考,整日奔波于各种辅导班,再也无暇“不务正业”开火车了。。。
哈尔滨小火车的未来,应该是充满乐观的。对于这样一个有资格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所在,即使完全由包下来,财力也是绰绰有余,毕竟比这更耗费银两的博物馆等项目都能承担,更何况它就像马迭尔冰棍、北京北冰洋汽水一样,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品牌。但也许是我杞人忧天,如今的哈尔滨小火车,实质上也就是一个游乐性设施,可复制性比较强。它曾经的独特也已不再:在环保愈来愈严苛的大环境下,蒸汽机车的回归看来是不可能了;而由少年儿童来管理,则更是天方夜谭了。无法不怀念第一代儿童火车,那是真正的经典,不可复制的经典。。。
就写到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