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是宋朝开国皇帝,开宝九年,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按理说,他死后,应该由其儿子继位。但是,从宋太祖那里接班的,却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对此不同寻常之举,正史的解释是这样的:赵匡胤之母杜太后临终时,赵匡胤和赵普等人伺侯于榻前。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是怎么得到天下的吗?
赵匡胤哭着不能回答。杜太后再问,赵匡胤随口回答说:那是老祖宗和您积德。杜太后说: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假如周家有长君,哪里还有你的分?你百年之后,要把帝位传给你弟弟。你要记住,能立长君,乃是天下之福,百姓之幸。当赵匡胤含泪答应之后,杜太后又令赵普把她的遗命记录下来,放到一只金盒里。
至于赵匡胤的死,个人认为,赵匡胤当时正值壮年,历史上也没有记载他患病,不可能发生暴毙,且儿子德昭已近成年,正常情况下没有幼主弱小,兄终弟及的必要性。唯一有可能的就是赵光义觊觎皇位已久,而赵匡胤当时计划迁都洛阳,将会离开赵光义掌控的开封,而赵普由于在赵匡胤面前已经失宠,不甘心久居人下。出于扶持赵光义上位可以再度重用自己的目的,与赵光义急于动手的意图一拍即合,事先策划了这起事件。
而且正史记载的从未面世的“金匮之盟”笔者认为,杜太后一生贤明,不会出此下策,况且这个金匮之盟是在赵广义即位五年之后才说出来的,他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的时候说出来?
据说赵匡胤死后,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恩不但没有找来赵德芳,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王继恩有何胆量违背皇后旨意?倘若王继恩事败,便是杀头之祸,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把篡位的罪名往一个太监身上推罢了,以掩盖杀兄的罪名。
最让人觉得好笑的是,赵光义的后代却相信他杀兄篡位的说法,在赵构这一代,又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恰恰说明赵构承认了祖先所做的事,给了赵匡胤的死一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