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鹏 方炜杭
2018年04月21日04:46 来源:- 三明市环保局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水质取样。
严道清摄
2017年底,福建三明市际后溪水质稳定达到IV类标准,成为三明市最后一条达到IV类水质的小流域。至此,三明成为省内首个全面消除IV类以下水体的设区市。
2017年,老工业基地三明市GDP总量首超2000亿元,且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发展继续加速的情况下,三明为何能在治水方面勇夺“单项冠军”呢?
“改革,是我们治水取得成效的关键。”三明市环保局局长吴成球告诉记者。2016年,有关部门曾专门刊发三明关于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三项改革的情况。这三项改革,就是三明治水的“制胜武器”。
将企业环境信用评为4个等级,在媒体上公布,与贷款、上市等挂钩
三明是闽江源头,辖区内河网密集,集雨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50条、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5条。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新兴的工业城市,人们当年逐水而居,沿溪设企。老工业基地留下了发展财富,也带来了环保难题。
前些年,有很多企业对于环保治理,并不当成一回事。“不管登门几次,就是不理你。”身为全省资历最老的地市环保局长,屡屡碰壁的老吴觉得手里必须要有点“硬货”。
2014年初,三明市环保局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细则》,根据企业环保状况,将其环境信用分为从“优秀”到“不合格”4个等级。更厉害的是,他们还把这些信息在当地媒体上公布。这下“炸了锅”,不少企业因为“不合格”的评价,有的被责令停产,有的被银行停止贷款,有的甚至被暂停上市计划。
“自从被公布为环保不良企业后,银行立即取消我们贷款资格,公司资金链面临断裂。”三明金狮达树脂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金狮达公司是蕉溪流域的一家企业,原环评及批复要求其废水排放总量为零,实际上公司未能达到零排放的要求。环保部门屡屡采取行政处罚、责令整改等措施,公司就是无动于衷。被公布为环保不良企业后,公司这下急了,很快就投入150多万元,对污水处理设施、危废收集管理、废气无组织排放等进行全面整改,1个月不到,达到零排放要求。
当地一家国企,自2004年就建成投运,却倚仗着其“不能被停产”的特殊行业身份,借口试运行,迟迟不验收。虽然也被罚过款,但仍不整改。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细则》施行后,这家国企也被评为“不合格”。公司被取消了一切评先、评优资格,相关的资金补助也被终止。后来,公司累计投入110万元,完成了全部设备升级改造,主动委托第三方运营在线监控设施。
在首批评定40家企业的环境信用后,三明市环保局不断扩大被评价企业的数量,去年达到503家。
“企业不仅是被监督者,其实也是治理的参与者。”吴成球说。为了改变小流域治理单靠部门孤军作战的传统模式,2016年以来,三明开展“企业认领、认治、认捐”活动,选取14条水质劣于Ⅲ类的小流域,由排污量大、治理水平高的企业认领管护,参与河道清理、流域保护。
三钢集团公司在认领蕉溪流域的治理任务后,投资500万元建成渣场淋溶水治理工程,让蕉溪流域水质得到根本保障。这一活动推动三明相关企业投入1.3亿元用于治污。
积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全行业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
福建全省9个设区市,共设有656个小流域考核断面,其中110个在三明,约占1/6。要想逐条、逐段管好,杜绝环境风险,所投入的人力、财力成本巨大。
怎样尽量减轻环境污染的风险?2014年,三明市环保局率先在全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
“企业购买污染责任险后,一旦污染环境致使第三者遭受损害,保险公司将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第三者支付保险赔偿金。”当时,三元区环保局邓逸,碰到了一个难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进展缓慢。“一家家谈难度大,保费高,一些企业难承受。”
邓逸和同事们将主攻方向放在了辖区里的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这个产业园位于渔塘溪流域内,聚集了8家存在较大环境风险的企业。最后,由园区管委会出面牵头,8家企业平等协商、共同出资,以管委会作为投保人,将园区视为整体,投保2017年度环境污染责任险,可提供单次120万元、累计600万元的保险保障。
“整体投保保费更低,保额更高,企业只需按比例承担相应的保费。”在三农新材料公司,副总经理苏光宝算了一笔账:单独投保保费要10万元,实行整体投保,公司只要承担1.8万元。
除了部门监督,企业间也会相互监督。同时,保险公司会定期派出专业人员到企业进行“环保体检”,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督促企业整改,进一步降低风险。
在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的同时,三明市还在全行业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给污染物排放总量定了“上限”。所有新建工业项目的排污总量指标均需通过交易获取,不再进行无偿调剂。这意味着只有在实现减排的基础上,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三明的福建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老牌国企,它一家所排放的COD(化学需氧量)总量,就占到整个三明市的1/10。在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引导下,近年来青山纸业通过实施造纸废水深度处理等减排工程,产生了可交易排污权,出让排污权获利7200多万元,成为全省出让获利最多的企业。青山纸业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又获得了减排后的收益,享受到了“绿色红利”。
截至去年,三明全市排污权出让成交总额达2.09亿元,位列全省第一。
修复水源地和湖泊生态,发展循环经济
减排能获益,那治污能否获益呢?排污权交易制度,为老吴解决另一项头痛的麻烦事,带来了启示。
除了工业污水外,三明水体污染中另一大污染源是农村养猪污水。尤溪县西滨镇的际后溪,是三明市水质最差、最难治理的一个小流域。为什么呢?14公里长的际后溪,流域内一度密集分布了41家养猪场、两家小造纸厂、7座水电站。
“有人说这‘际后溪’得改名叫‘落后溪’。”西滨镇蔡濠的自嘲中夹杂着无奈。
截至去年11月底,三明110个水质断面,Ⅰ—Ⅲ类占107个,优良比例全省最高。但还剩下3个“难啃的骨头”,难中之难便是际后溪。“我们下了大力气,生猪存栏量下来了,猪场排放也达标了,可是水质监测结果还是劣Ⅴ类。”蔡濠说,一听结果,镇里不少干部差点泄了气。
西滨镇请来专家会诊,最终在际后溪中下游的北岭水库找到原因。原来,多年的猪粪便淤积在水库底部,底泥不断释放污染物。靠人工清淤,无处安放,靠自然分解,遥遥无期。
“我们可以!”当地发出“治污英雄帖”,招来了海归企业家、华川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映津。西滨镇提的条件是,由企业先行投入治污,验收合格后付款。
“一旦水质达不到预期,300多万元前期投入都将打水漂。”林映津说。条件虽然苛刻,但老林很有底气。作为福建省湖库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他从事生态物联网环保修复技术研究多年,此前已在三明多地开展过水源地和湖泊的生态修复,水质均得到提升。老林的绝技是依靠设施抑制淤泥中污染物释放,同时对淤泥及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进行降解,最后把污染物转化为菌菇包和有机肥等,连制笋废水都能变成饮料和果酒。
为了际后溪不再是“落后溪”,田伯生物肥公司总经理詹良杰也行动起来了。老詹从事餐饮业20多年,转身投入有机肥行业,看中的正是生态农业的前景。在际后溪养猪场整治过程中,通过购买服务与田伯公司合作,消化19家养猪场产生的猪粪,这让田伯公司迎来了新机遇。
“原先污染河流的猪粪变成了抢手的有机肥。现在苍蝇都很难看得到了。”詹良杰说。
改革跨一步,发展上新路。除全面消除Ⅴ类和劣Ⅴ类水体外,2018年一季度,三明110个小流域考核断面中Ⅰ—Ⅲ类水质占96.4%,较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水质继续优化。
《 》( 2018年04月21日 10 版) (责编:袁勃)
脱贫攻坚 两个关键如何抓 如何抓住牛鼻子、破除花架子、结合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啃下硬骨头?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请他们提建议、谈举措。【详细】十八大以来1900亿林业资金用于生态脱贫|金融服务团帮扶贫困地区
今年工作好不好找 今年的《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农民工就业。近日,记者走进几省的建筑工地、用工企业、求职市场等,围绕工作难不难找、哪些类型的企业更吸引农民工、他们还有哪些后顾之忧等问题,对农民工就业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详细】
山西力争每年培训百万劳动者|广西“春风行动”助67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