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悬殊的地区发展差距都是中国经济的一大问题。
为什么我们不得不离开我们深爱的家乡,而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挣扎求生,就是因为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看不到希望。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家乡发展不起来呢?
当然,造成地区差距的原因很复杂,有多方面的因素,各省之间地理、历史、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共同造就了如今的局面,但是蜜姐认为有一点,是差异的共通原因,这就是制度文化。
为什么地处中原、临近首都的河北始终发展不起来?
河北的先天条件是很不错的,靠着北京和天津两个大城市,有沃野千里,也有漫长的海岸线。
而从历史角度讲,河北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位居前列的时间是比其他任何省份都长的。
清末,河北的张垣,宣化一带,靠着对蒙对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除此之外,河北除了一部分山区之外,在建国前就是工商业极为发达之地。
那么现在,河北究竟是怎么了呢?
一直以来,河北都有"服务京津"的文化意识,人们总是潜意识地认为"京"为尊,"冀"为卑。
当年西柏坡会议的时候,就从当地带了很多基层干部进京,于是,几乎每个河北的干部,都在北京有自己的关系,他们更关心的不是本地的经济繁荣,而是京城的风云,这无形中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思路。
河北一直自嘲是“灯下黑”,虽然河北一直“服务”北京,但北京对河北却不怎么“反哺”。
我们不妨拿上海做个对比,上海与周边的江浙城市相对良性。当上海在2000年之后将城市经济中心向金融中心与商业中心转移时,苏州以及其他城市接受了上海大部分溢出的制造业,并在吸收外资的总量上甚至超出了上海。
而当北京将首钢这样的巨型国企搬迁到河北时,从企业所得税到企业用工都与河北没一毛钱关系,每周有大巴将上万首钢的工人从北京运输往返于曹妃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