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岁左右开始感到幸福感明显下降——这种情况会一直延续至50岁左右,对生活满意度才会再次上升
“中年危机”是否存在?经济学家与心理学家各执一词
两位经济学家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用数据说明了“中年危机”的存在。在针对51个国家130万人的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人们从30岁左右开始感到幸福感明显下降,这种情况会一直延续至50岁左右,之后,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会再次上升。
经济学家vs心理学家
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经济学家、上述报告的合著者安德鲁·奥斯瓦尔德(Andrew Oswald)说:“我们注意到,U型形态这种心绪低落的情况在调查中反复出现,人到中年的低谷期肯定存在。”
但问题是,心理学家并不承认“中年危机”这种现象的存在。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心理学和脑科学教授苏珊·克劳斯·惠特伯恩(Susan Krauss Whitborne)表示:“我在一两年前就曾围绕这个问题和奥斯瓦尔德有过小小的争执,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成年人的发展轨迹,我从未发现年龄和人的心理有哪些确实的联系,你可以说什么中年危机或者青年危机,但无论你身上发生了什么,你都不能把这归罪于年龄。”
与奥斯瓦尔德合著完成上述报告的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戴维·布兰克弗劳(David Blanchflower)说到:“我不懂为什么有些心理学家不承认中年危机的存在,事实就摆在那里,我们所做的无非是用数据加以佐证。”
惠特伯恩对此回应道:“我不懂他们为何如此笃定,他们是经济学家,如果我用心理学分析指标去标注经济,那会有怎样的结果?”
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不完全是学术上的。除了传统的经济学要素,社会福祉也越来越成为决策乃至商业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这是因为人们应该感到幸福,也是因为幸福常常伴随着健康和高产,而这两者都对经济有益。
不止是联合国,小国不丹对幸福也有研究。从2011年开始,英国开始进行全国性幸福度调查,希望有朝一日,就像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数据一样,能够用国民的普遍感受来指导政策的制定。美国还没有这方面的调查,但芝加哥大学国家民意研究中心(NORC)自1972年起就一直在进行与幸福感有关的社会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