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缘!
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开被帘,投奔自然。
春天不是读书天:鸟语树尖,花笑西园。
春天不是读书天:宁梦蝴蝶,与花同眠。
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
春天不是读书天:舞雩风前,恍若神仙。
春天不是读书天:放牛塘边,赤脚种田。
春天不是读书天:工罢游园,苦中有甜。
春天不是读书天:之乎者焉,太讨人嫌!
春天不是读书天:书里流连,非呆即癫。
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不是读书天!
春天不是读书天
□ 王丽
2009-02-25 来源:现代教育报
今天,一提起教育家,一般人总是会想象一副不苟言笑、言语举止处处流露出为人师表的形象。最近因为要写文章,翻阅了一些有关上世纪三十年代教育的资料,无意之中,改变了脑海中关于“教育家”的印象。
这是一首歌。歌名叫《春天不是读书天》。词作者是陶行知,曲作者为赵元任。前者为积极倡导生活教育的教育家,后者为音乐家和语言学家。两者都是当时的大家。
提到歌名,大家都会想起一首流传已久的打油诗:
春天不是读书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
待到秋来冬又至,
收拾书包过新年。
这首打油诗念起来琅琅上口、节奏分明,一直被不肯用功的读书郎当作懒惰的借口。而陶、赵两位合作的《春天不是读书天》则是这首打油诗的演绎和“翻新”。两位“夫子”的合作能出什么新意?我们且先看看歌词:
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缘!
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开被帘,投奔自然。
春天不是读书天:鸟语树尖,花笑西园。
春天不是读书天:宁梦蝴蝶,与花同眠。
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
春天不是读书天:舞雩风前,恍若神仙。
春天不是读书天:放牛塘边,赤脚种田。
春天不是读书天:工罢游园,苦中有甜。
春天不是读书天:之乎者焉,太讨人嫌!
春天不是读书天:书里流连,非呆即癫。
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不是读书天!
一连十个“春天不是读书天”,一气贯成,不但不嫌冗长重复,读起来反倒觉得活泼生动充满意趣和生趣,特别是最后一句“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不是读书天!”简直像挥着拳头宣告,令人忍俊不禁。整首歌的歌词是那么优美典雅,意境那么清新明丽,音韵又那么欢快跳跃,让人读了哪怕明天考状元也要丢下书本先去玩上一把。
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创立者。他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又是躬行实践的社会改革家。为了实践他的教育思想,他创办了晓庄师范、育才学校、山海工学团等。他还亲自编写课本,创作儿歌和歌曲。而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活”的教育。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解释道:
比譬,鱼在岸上,你若把它陡然放下水去,它的鳍和尾,都能得其所哉,行动不已。
鸟关在笼里,你若把它放到树林里去,它一定会尽其所能,前进不已。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
也许可以说,《春天不是读书天》这首歌就是这段话的注释,或者说两者互为注释。这首歌还使我体会到那个年代教育家的气质和心性,以及他们对“教育”的诠释和理想。
我想,我要是还在教书,等到“不是”“读书天”的“春天”来到时,一定要教学生唱这首歌。不过,我不知道,校长会不会找我去谈话。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跟我教同一个班级的是一位刚从北大历史系毕业的年轻女教师,她也是那个班的班主任。那年冬天下了第一场雪,年轻的她一兴奋,来了个“冬天不是读书天”——在她的历史课上带了全班学生去天坛公园打雪仗,事后被领导叫去批评,后来连“班主任”也免了。
还有意思的是在歌篇后面,附了一封赵元任给陶行知的信:
行知我兄:
因为“春天不是读书天”,所以今年春天我都玩掉了,没有把歌儿编起来(因为写音乐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夏日炎炎正好眠”,今年夏天可是够炎炎了。“待到秋来冬又至”,——那么,“不如赶快把歌编!”
所以现在编好了寄给你,赶明年可以用了。因为这歌儿很长,照原来句法好像刹不住脚,所以我加了一个“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不是读书天”作为尾声,您看怎么样?
还有别的歌等哪天有闲再搞它几个出来。此上顺颂
秋安!
弟元任上
二三,十,二五。
南京延陵巷四十九号
这样的“天作之合”,也算是那个年代的一道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