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鲁郭茅巴老曹”曾是文学史家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最具代表性的排列,相比其他人,中学课本里选编茅盾的作品并不多,大家对茅盾的记忆也停留在“鲁郭茅巴老曹”的评价,《林家铺子》,《白杨礼赞》等。
茅盾的后半生,从遭到免职,夫妻生离死别,到在临终前将25万元稿费捐赠给作协设立茅盾文学奖,这是一段属于他的沉默岁月。在他的故乡乌镇,人们不知道“茅盾即沈雁冰”,却流传“沈雁冰是个书呆子”,“沈雁冰不会做状纸”。
庆幸的是,当对茅盾的研究进入一些新的领域,一个似乎被遮蔽的、丰富的、摩登的、感性的茅盾浮出水面。在当代文学批评家李欧梵看来,茅盾的作品绝非完全写实,而更带有颓废美学和寓言的成分。而无论如何被阐释,茅盾就在那里,他总在那里——“贴近大地的灵魂”。
1981年3月27日,茅盾先生辞世。今日仅以木心的此文,怀念茅盾先生,“茅盾的传统文学的修养,当不在周氏兄弟之下。”
茅盾
我家后园的门一开,便望见高高的寿胜塔,其下是“梁昭明太子读书处”,那个旷达得决计不作皇帝,却编部《文选》的萧统,曾经躲到乌镇来读书。
乌镇,又叫青镇,后来又一半叫乌镇一半叫青镇,后来仍旧整个叫“乌镇”,不知为什么,我记得是这样。
江南杭嘉湖一带,多的是这样的水乡古镇,方围甚大,人丁兴旺,然而没有公路,更谈不上铁道,与通都大邑接触,唯有轮船,小得很,其声卜卜然,乡人称之为“火轮船”——那是三十年代前后……每闻轮船的汽笛悠然长鸣,镇上的人个个憧景外省外市的繁华风光,而冷僻的古镇,虽也颇为富庶,颇能制造谣言和奇闻,毕竟百年孤寂,自生自灭。
当已经成名的茅盾坐了火轮船,卜卜然地回到故乡乌镇,从来惊不皱一池死水,大家连“茅盾即沈雁冰”的常识也没有 ,少数通文墨者也只道沈家里的德鸿是小说家,“小说家”,比不上一个前清的举人,而且认为沈雁冰张恨水顾明道是一路的,概括为“社会言情小说”,广泛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