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A股大牛市,催生中国基金行业第一波“公奔私”浪潮算起,到2017年,“公奔私”已走过十个年头。
近期,有机构统计发现,尽管“公奔私”的基金经理还延续着他们过去在公募基金市场的投资风格,但他们掌管的私募基金业绩表现,却能跑赢公募基金了。
武功招式相同,为何效果不同?
“奔私”后业绩超公募
据华创证券分析师谢守方统计,截至2017年7月底,私募基金行业目前管理产品的基金经理一共有4549位,其中310位是原公募基金经理,占比为6.81%。
这些基金经理在公募时期的业绩就表现不错,而奔私之后,业绩甚至超越公募基金。
海通量化团队建立了这样的统计模型,以每位“公奔私”基金经理名下目前已存续的、运作时间最长的基金作为样本统计,纳入统计的有233只基金,在收益上,除2012年和2017年上半年以外,“公奔私”基金经理的产品业绩平均表现均跑赢了公募、私募基金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海通量化团队研报
时间放短到近两年,谢守方指出,据朝阳永续不完全统计,管理股票多空产品且至少满两年的“公募派”基金经理一共有119位,对应产品共566只。以两年前的“股灾1.0”为起点,119位“公奔私”基金经理的平均累计收益率为下跌2.3%,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16.43%。
显然,过去两年,“公奔私”基金经理大幅跑赢市场指数,甚至在熊市和震荡市环境中,都表现出了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图片来源:华创证券
改投别派,招式不变
江湖各有门派,在“公奔私”江湖上,“公募派”基金经理们的投资风格也十分鲜明。
选择在牛市“奔私”的,一般都是主动管理型的基金经理,在“奔私”后,也依然采用主动管理型的股票多空策略。据谢守方统计,“公奔私”基金经理管理的私募产品共1770只,分别由183个基金经理管理,1770只产品中,有1544只属于股票多空策略,占比为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