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板又称为玉带跨,从十几块至二十几块不等的扁平玉板,镶缀在腰带上,用于彰显古代官品爵位的身份标志。在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腰带上以玉为装饰品出现在北周时期,一直沿用至明代,清代由于服制的改变,废除玉带制度。
明代玉带的使用贯穿了明王朝始终,它的制作与使用,不仅显示了明代玉器工艺的风格与特点,也反映出明代生活和等级制度的规制。因此,玉带的研究对于了解明代玉器的风格、特点、工艺水平及其所反映的明代社会状况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明代初期玉带延续元代风格,带銙数量没有定制,造型多种多样,亚字形、葵花形、半月形等特殊形制仍较为常见。从明代早期的永乐年间开始,玉带基本形成定制,虽然玉带仍分双铊尾与单铊尾两种,单铊尾玉带的带銙数尚不明确,但双铊尾玉带的带銙总数已固定为20块,带銙形制也固定为长方形、桃形、小长条形及弧首长方形等几种组合。
明代的玉带銙用料较薄,除光素者外,銙面多以减地浅浮雕、高浮雕,多层镂雕及透雕等技法琢纹,装饰有纤细繁密而富于变化的云龙、飞禽、走兽、花草、人物及当时盛行的吉祥图案等。
明代早期承袭元代多层镂雕技法,带銙纹饰交叉缠绕、错综复杂,常见云龙、动物、花卉纹饰;中晚期纹饰常区分出上层的主纹与下层的底纹,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开始流行,纹饰极为丰富,象征祥瑞的龙、凤、麒麟、祥云,寓意吉祥的狮、鹿、马、驼、羊、兔、鱼、鹤、绶带鸟等动物,松、竹、梅、灵芝、荔枝、牵牛花等植物花卉,还有训狮、婴戏、臣僚等人物以及花托喜、福、寿等文字。琢纹技法比早期更多样,但纹饰趋于装饰化与格式化,较之宋元,气势上大为逊色。
在明代,玉带板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仅限于皇帝、藩王、建立功勋受封的公、侯、伯、驸马及夫人。文武官员的朝服革带,也因品秩的高低而不同:“一品玉,二品犀,三、四品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银,八、九品乌角。由此可见,明代一品以上方许佩用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