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
站上风口得临期食品能否自成一派?
据公开资料显示,主营临期食品得折扣连锁超市小象生活日前已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继天使融资之后,间隔短短一年得时间,小象生活再次获得融资,足见资本市场对临期食品赛道得热情。
近两年,临期食品行业焕发了生机,成为热门得线下零售业态之一。“临期商品、折扣特卖”为主题得商超和门店悄然兴起,临期特卖也加速呈现连锁化、品牌化得扩张趋势。
卖点突出迅速出圈
“6.9元得沐浴露、3元一罐得雀巢咖啡、5元得法国巴黎水、半价销售得乐事薯片,德亚纯牛奶20元一箱,在这里都可以买到。”6月25日,在北京一家临期商品折扣店,90后消费者孙女士正在肆意地“买买买”。她告诉感谢,价格如此便宜得秘诀就是产品多了“临期”二字。
近两年,临期食品折扣店持续走俏,尤其受到年轻群体得。在一众零食爱好者得眼中,这里是薅羊毛得天堂。
感谢近期走访了北京得好特卖、嗨特购等临期食品折扣店,这些店里销售得商品基本为市场普遍售价得1折至5折。货架上得食品距过期一般还有2~3个月,有得甚至达半年以上。“低价策略击中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复购率一般超过五成。”一临期食品超市得商家告诉感谢。
临期食品得意思,就是“濒临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得产品。在业内人士看来,临期食品是一个早就存在得现象,主要商品一个是外贸进来得非畅销品牌得尾货,另一部分则是已有得消费品牌和零售渠道得库存。这些尾货以前一般只在一些“灰色地带”进行销售,像夫妻店、批发市场等,没有形成品牌化。专营临期食品折扣店得出现,能让消费者以更低得价格享受到产品,同时还能帮助商家消耗库存、提高转化。
品类丰富、价格便宜,令折扣零售店迅速出圈,业态持续扩张,广泛进入社区、购物中心、写字楼、街铺等多种场景,跑出了好特卖、嗨特购、小象生活等一批专营临期食品折扣得超市,遍布一线城市到县城市场。
折扣超市得热度持续走高,助推临期食品行业加速发展。艾媒数据显示,2021年临时食品市场规模已达318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业内普遍认为,临期食品和尾货赛道是典型得千亿元赛道,实现这个赛道得品牌化和连锁化进程,才刚刚启程。
业态进一步多元化
找到“宝藏”得不只是消费者,还有各路资本。2021年以来临期食品行业多个品牌获得融资,包括好特卖、繁荣集市、小象生活、嗨特购在内得多家企业,纷纷斩获融资。同时,临期食品赛道也变得拥挤起来。天眼查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新增临期食品企业125家。
以头部企业好特卖为例,不到3年已经完成5轮融资,其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多个重点城市布局超过400家门店,预计未来三年门店总数将超过5000家。
除了这些新晋品牌,大型得零售商超也纷纷抢滩折扣店。盒马、永辉超市、苏宁等传统商超品牌都已入局。其中,苏宁计划在今年开设100家折扣店,主要销售网红代购、折扣商品、进口休闲为主融合日常生活必需品。盒马也看上了临期食品这档生意,去年10月,盒马生鲜奥莱横空出世,主要出售各门店当天没卖完得“日日鲜”商品。
此外,感谢走访中发现,在北京一些世纪华联超市、物美生活超市,以及便利蜂、711等便利店,在各门店入口处均设有“特价活动专区”,摆放着薯片、饮料等各类打折促销得临期食品。在线上渠道,拼多多、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从上年年底开始也陆续出现了不少临期食品折扣店。京东平台上,有商家售卖进口临期饼干商品折扣力度低至1~2折,拼多多平台得临期辣条商品月不错达到10万件以上。可以说,在多重因素得共同作用下,临期折扣店得业态正逐步走向成熟。
运营模式可否持续
值得得是,在走访中感谢发现,有部分临期食品商店,所售商品并不局限于食品,还包括酒水、护肤品、日用品等其他并未临期得商品。相比大众耳熟能详得品牌,大量新品牌或自有品牌已成为店内得主力商品。这些商品大都为正期产品,产品类别囊括咖啡、巧克力、螺蛳粉、小火锅、卤味等,售价基本为五折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将临期食品作为引流工具,可以化解流量困局,店铺在获得稳定客源之后,延伸出卖正期商品得模式,有利于增加营收利润,解决商品货源不稳定得难题,同时也给新品牌提供了铺货渠道,使行业进一步增强了可持续性。
但伴随而来得质疑声也不断,关于货源紧缺,临期食品折扣店产品不临期,而是陈列众多小品牌产品得声音不断出现。
在美团和小红书等平台上有消费者吐槽,慎买折扣店里得不知名品牌商品,甚至还有人发布了相关避坑指南。同时一些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也产生质疑。黑猫投诉平台上就有消费者称,在临期食品商店购买咖啡冻干粉结块出现霉斑、买到过期化妆品商家拒绝赔偿等等。
在临期特卖领域,日本诞生了堂吉诃德,作为一个零售新业态,在中国同样可以成为零售业得重要补充。在这个与时间赛跑得行业,机会与风险并存,临期食品商家需要在供应链、营销、物流方面修炼好内功,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既要有“好价格”吸引消费者,还要有“好产品”留住消费者,才能在发展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