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凌晨3:00许,在G107国道苏仙区良田镇廖家湾村石壁下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
这则表面上正儿八经的交通事故消息,在一夜之间却引发了一众网络媒体的争相报道、评论、转发,大有不上头条誓不罢休的趋势。原因无他——这位事故车主的爱车把腰撞折了。
撞破撞烂的车到处都是,撞成两截的车着实不多。
如此呛眼的热点,不追似乎对不起自己。于是,一票网络大咖连夜炮制了许多精彩的内容。不拘是从力学角度分析,从售后评价归因,还是从友商层面类比,诸位媒体同仁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其中浑水摸鱼者大有其人,居心叵测者不在少数,但就事论事客观公正的也比想象得要多上许多。观点不过是两个:正方认为,即便是“柱撞”,一下子撞成两截的也少见,这车断得这么干脆,必然是因为汽车的结构设计和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反方则认为,质量再好的车(诸如BBA)也装断过车身,驾驶者存在酒驾,车速过高和“柱撞”才是酿成惨剧的根源所在,与汽车或有关联,但联系不大。
单叙事逻辑看,两方观点都可以自圆其说,但又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就像当年“婚车门”事件之后,上海交通大学车身技术中心的某某博士就表示过:“一般说来,相比德国以及美国车系,日本和韩国车型从降低成本考虑,在车用材料使用中的确存在常说的‘缺斤少两’现象。”也许我们能够论证这位博士的头衔是否是真的,但我们谁也无法论证这句话是否是真实的。
在一个“不考虑降低成本”的车企也喜欢断轴的年代,我们要想证明一句单纯用于定性的言论的真实性,除了通过第一手资料和严丝合缝的论证,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