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的精神拼图,生活写真
789
2016-09-26
俞耕耘
说起蒙田,三卷本的《随笔集》就像“三座大山”,正襟危坐,满脸写着古典严肃四个大字。然而果真如此吗?这很有可能只是“想象的偏见”。原因不过是,我们缺乏走进先贤的耐心,无法获得罗兰·巴特所言的“文之悦”。在我看来,蒙田、培根与卢梭完全可谓“三大被人敬畏的鸡汤文宗师”。只不过,我们如今的“鸡汤”大多用水勾兑鸡精,兜售心得,好为人师;先贤的随笔却往往有着鸡肉干货,写给自己,以供省视。
我们对蒙田的态度大多是束之高阁,敬而远之。这自然可以理解,即使18世纪的启蒙哲人也对他心生敬畏,我们就更不用说,与他还隔了三层“帷幕”:年代久远、地域遥远、身份认同少。那么,如何让蒙田形象变得亲切“诱人”,富于情趣呢?法国学者孔帕尼翁进行了一次绝妙尝试:他应法国文化电台邀请,录制关于《随笔集》阅读的广播节目,《与蒙田共度的夏天》一书正是节目的文本呈现。很难想象,蒙田走入广播剧,随笔集选段成为了谈资,作者用一个夏天的时光,巧妙剪切蒙田四十个人生镜头。这是美妙的阅读体验,更是寻找蒙田的历险。毫无疑问,他为我们找到了一种“有趣打开蒙田的方式”。
表面上看,全书就像关于《随笔集》的读书札记:浮光掠影的摘录,漫不经心的解读。其实,作者很清楚,“从《随笔集》中萃取出传统道德,并以格言警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做法,在当年必然遭到摒弃。那时若是有谁敢‘肢解’蒙田,将他的只言片语拿来为其所用的话,这个人很快就会被当作傻瓜遭到世人耻笑,结局必然是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因而,他既没有写成法国版“蒙田心得”,也没有“跳戏”、“抢镜”,走到文本前台,大谈名句感悟。相反,全书那份节制的评述,退隐的姿态,都足够睿智。
孔帕尼翁的妙处全在那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通透。他用《随笔集》的材料,完成蒙田的“精神拼图”,以随笔论随笔,让蒙田说蒙田。
全书对《随笔集》的打散与拼合,最大限度重构了蒙田形象,创造性生成新的价值。在我看来,《与蒙田共度的夏天》更像一本入门进阶的“蒙田小辞典”,四十章话题何尝不是四十个“关键词条”?你完全可以检索出蒙田的人生智慧,勾勒一幅骨血丰满的思想肖像。
蒙田与作者仿若历史与当下的镶嵌。正如《朋友》一章中所言,“两个人心灵完全交融在一起,可谓‘严丝合缝’,以至于无法找到将它们缝合在一起的任何痕迹。”不仅如此,全书片段式灵动跳跃的评述,更是对蒙田随笔写作,随性读书之乐的效仿。蒙田对旅行、骑马的偏好,也浸透在书斋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游”的品性:随性变换,漫无边际。
在书中,蒙田的人格魅力就是大写的“真诚”二字。我们很容易爱上他,因为耿直不装,不矫情,没轴劲儿。他会自白《随笔集》的写作缘起:不过是将脑子的荒乱臆想、噩梦幻象“登记造册”。“写作如同良药一般来到世间,或者说是平息焦虑、驯服心魔的妙方。”他不会像如今很多作家,满脑子全是“书写的雄心”、“摘奖的激情”。
在14世纪前,作为独立文体意识的随笔体裁还远未出现。换言之,随笔只不过是蒙田一个晚近的发明而已。《随笔集》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书写,它仿佛来自一种斯多葛学派的传统:写作与精神冥想、身体修炼与道德生活的天然相联。这是一种诗学的得审美生存,我更愿意将蒙田视为“生活的艺术家”。
那么,蒙田真的对随笔的接受效应没有期待吗?作者狡黠地看到:蒙田坦言写作无关他人,无功用,不说教,只想做到作品与自己的同一,可能只是欲擒故纵的策略。“表面上看蒙田有意疏远读者,实际却在鼓动读者:走你自己的路吧,不要为了阅读我的作品而浪费时间。事实上,蒙田不会不知道没有比这种方法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了。”然而,这反倒说明了蒙田的可爱:总是真诚地袒露他的欲念浮动,剖析着自相矛盾的焦灼。蒙田显然期待读者,只不过他只对“女读者”抱有幻想。虽然,他并不指望作品能流传后世,却在意是否能走入女人的闺房。你能想到,蒙田原来也是“情趣达人”吗?“但当她们读完这一章后,将会把我引进她们的闺房。我喜欢与她们有一些更为私密的交往,而公众对此肯定毫无善意,更无情趣可言。”看来,是我们,反而成了“老古板”。
虽然,蒙田早早就过起了隐居的“退休生活”,但这并不意味他是一个宅在书斋里的呆学究。全书开篇《入世》就揭示了《随笔集》的智慧从何而来。从政生涯、外交斡旋、内战之苦、坠马之险让蒙田形成了“体验的哲学”,与后世哲学家靠思辩,重体系不同,蒙田看重身体经验、伦理价值和处世智慧的天然积淀。《偶然而成的哲学家》就反思了教育与天性的可能对立。蒙田强调,自学成才,不应让知识文化改造自己,而是帮助认识自己,重新寻找自我本性。在书中,他也并非只是“温水炖青蛙”,在很多问题的批驳上,更有“急火爆炒”的凌厉。如他抨击“博学的无知”,用精致的“博学主义”遮蔽了通达睿智的“处世之道”。他痛陈欧洲对新大陆的殖民,只会导致美洲的腐化、堕落。
我们也看出蒙田的难得:一方面,他用“一个世界”的框架看待两个大陆;另一面,他丝毫不相信历史遵循“进化论”的线性发展观。这些都远远超出殖民主义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作者发现蒙田的深刻,源于他是彻底的“怀疑论者”,始终拒绝一种乐观主义的肤浅。他不相信教化、善行能实现和平,文学艺术能振兴国家,而是诉诸强力的行动。他时刻警惕考究精致的文化对民族的催眠麻醉、对国家力量的消弥。这不仅适用于罗马的衰亡,也是对魏晋清谈误国,北宋文盛国衰的最好注解。
孔帕尼翁的这本小书,在如此精微的篇幅里,竟能悠游写出大格局,全因他摸到了《随笔集》的“命脉”:蒙田审视与自身、他人及死亡的三种关系。如在坠马,濒临死亡时,他思考精神和肉体的关系:躯体如何在不受意识控制下活动、说话?在牙齿脱落时,领悟死亡就寄寓在生命形式里:没有瞬间完整的死亡,只有局部死亡的逐步脱落。那个完整无缺的生命,只不过是令人沮丧的虚假预设。朋友、爱人和书籍,是蒙田一生需要处理的“三种他者”。可见,三者虽然形式不一,却说明了共通的渴求:通过与他人交往,认识自己,折返自我,重构自身。
在作者眼中,蒙田常在自谦中露着几分自得,在风趣中透着些许机锋。为何单单选择“与蒙田共度夏天”?因为其文字清凉醒脑,其为人冲淡闲适,自然能祛夏日暑湿之气。我想,《与蒙田共度的夏天》也做到了立足大众、回归经典和当代阐释的三位一体。它就像蒙田思想的“写真”,画面里没有作者,镜头里又全是态度;它又如蒙田生活的“绘本”,作者给了我们轮廓,蒙田的多彩,由读者来填。
中国当前急切需要一个孙冶方
今日中国急切呼唤孙冶方式的理论开拓者,甚至需要比他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智慧。孙冶方终其一生,想仿效《资本论》,编写一部《社会主义经济论》。在中国当代经济理论史上,他是一座丰碑,同时是一个比顾准更大的悲剧。
高房价已经演化成了哲学问题
土地、税收、人工成本啥啥都在涨,而这些涨幅对于地方来说是块“蜜糖”。到底是谁导演了房价的暴涨?答案或许谁都清楚,但却没有一个公开的口径。而如果你要问我,我只能回答高房价已经演化成了一个哲学问题。
万科股价暴涨中有何危机
在全球股市百年沉浮的历史当中,一个并购异常活跃,尤其是大蓝筹爆发股权狙击战的时期,往往预示着一两年后一场大股灾或是经济危机的来临。
热点城市房价下跌空间有限
整体房价进一步快速攀升的动力明显不足,当然热点城市房价下跌的空间也相对有限。现在房价正处于不上不下的僵持阶段,地价也快速达到了相对高位,且地价泡沫程度远比房价要高。地价不率先进行调整,整体市场压力还会继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