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速4千公里的“飞铁”:面临悬浮、导向、牵引等几大难题
俞慧友
8月的最后一天,一条科技新闻引发了舆论场“海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宣布,正在推进结合了超声速飞行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的“高速飞行列车”项目,时速有望高达4000公里。一旦实现,国内超级城市群便能形成1小时经济圈。
“超级高铁”效果图
“高速飞行列车”是个什么“鬼”?4000公里的时速,是否考虑过乘车群众“小心脏”的承受力?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一探神奇列车背后的究竟。
4000公里时速
有理论与技术基础 尚乏试验数据支撑
“在真空管道中运行4000公里时速,是基于现有技术基础上的推断,有一定理论和技术基础,但缺乏实验依据。实现1000公里的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西南交通大学超导中心教授赵勇说。
不久前,国防科技大学磁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授李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肯定,依据磁浮原理,磁浮列车速度确实可以“无极限”。4000公里时速,理论上可行。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仍“骨感”。
赵勇介绍,要实现目标速度,至少要解决三大问题:如何低成本获得真空管道以及管道维护;如何确保高速运动下磁浮系统的动力学稳定性;如何保证高速运动下的直线驱动效率。“这些都需要实验数据支撑。”
超高速磁浮列车
仍面临悬浮、导向、牵引技术三大“难”
李杰介绍,磁浮列车主要涉及悬浮、导向、牵引等核心关键技术。时速1000公里以上的超高速列车,如何稳定悬浮、且“不跑偏”,如何获得与超高速相匹配的牵引技术,都需要一步步向前推进。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根据我国轨道交通国家标准,中低速磁浮列车,每10米允许的“跑偏”误差不超过3毫米。高速磁浮列车每跨“跑偏”误差必须控制在1毫米以内。对于1000公里以上的“超级高铁”,其误差控制精度,则更高。如何让它“不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