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因为种种原因,古代甘肃地区从来没有诞生过状元,但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文化都有着强烈的向往,哪怕是现在,甘肃的许多偏远村庄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村民的家门口刻着“耕读传家”这四字。这也意味耕种与读书并重,对耕读二字的追求代代相传。
这“耕”字事关生存,自然是重中之重,毕竟食是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而读书则可以明事理,修养身心,提高精神层面的素养。按说,对耕读的追求正是这黄土高坡人们祖辈相传的信仰,谁会想到,古代清朝发生的最大贪污案件,竟然是甘肃国子监弟子犯下的。
国子监,在明清两朝的地位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大学,但是,当时只有一些名门望族或者捐了钱的人家才可以把子弟送到里面读书。当时,正是因为可以用钱买来国子监的就读的机会,所以,清朝时甘肃出了一件贪污分赃的大案。并且,在这场捞金风波中,甘肃全境官员沆混一气,打着赈灾的旗号共同贪污巨额的钱粮。
可以说,当时整个甘肃根本没有几个官员敢说自己是干净的,更没人敢站出来指证甘肃官场的乱景。
据说,当时案发后乾隆得知此事,当即气得发抖大叫。之后,震动全国,连乾隆皇帝也惊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据史籍记载,这场清朝涉案地区范围最广,涉案金额最多,影响后果最为严重的贪污大案中,官吏们在二十多万名捐监生(花钱进国子监的学生)的手中,收取银钱一千五百万两有余,在赈灾款项中贪污掉近三百万。
甘肃历史上发生的这起“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的史实发生地就在当时兰州(城关地区)。1781年,当时,甘肃循化这个地方有部分撒拉人和回民起义,最终,直逼兰州,朝廷赶忙派遣边缘地区平反。然而,这么多地方的官兵共同讨伐,军费是个极大的问题。
几个月下来还没有眉目,这让乾隆十分着急,当即摘掉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官帽,眼见皇上发威,甘肃的官员们都甚是惶恐。
这时,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做了件自作聪明的事:他向乾隆上奏,说自己拿出俸禄积蓄四万两用做甘肃军饷,其实,他的这一做法就是想保住自己头上的乌纱帽,然而,他却做的有些糊涂。乾隆自然不傻,四万两可不是一个小数,一个布政使哪有这么多俸禄可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