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生活常识 » 正文

环大亚湾新区率先尝鲜深惠“半小时生活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04 21:37:10    浏览次数:230
导读

环大亚湾新区投871亿元建80宗基础设施项目。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编者按作为广东省重大区域发展平台,惠州环大亚湾新区涵盖惠阳、大亚湾全境和惠东沿海片区。3年来,新区“咬定”协同发展,以规划为引领,以通道为

    环大亚湾新区投871亿元建80宗基础设施项目。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编者按

    作为广东省重大区域发展平台,惠州环大亚湾新区涵盖惠阳、大亚湾全境和惠东沿海片区。3年来,新区“咬定”协同发展,以规划为引领,以通道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生态为本底,抓统筹、打基础、蓄势能、强支撑,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的比重不断提升,承载重大项目、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功能不断增强,创造了协同发展的“惠州样本”,在全省具有较强示范意义。

    即日起,《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推出“产业高地 智慧湾区——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协同发展系列报道”,从通道、产业、创新、生态等领域,全方位、多层次梳理总结新区建设的做法与成效,努力为其他重大平台建设提供经验参考。敬请垂注!

    走进环大亚湾新区惠州南站新城起步区,只见高铁飞驰、人潮涌动。特别是今年来,厦深铁路深惠汕段开通捷运化城际列车,高铁“公交化”运营使深惠“半小时生活圈”在新区率先实现。

    如今,从惠州南站到深圳坪山站只要10分钟,到深圳北站只要半小时,且列车趟次覆盖早晚上下班时段,“双城记”变身“同城化”。“现在可以每天往返,跨城生活更方便了。”住在惠阳、工作在深圳的张先生感慨。

    这是全省重大区域发展平台、惠州“蓝色引擎”环大亚湾新区发力跨界通道建设,加快3县区之间以及与深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缩影。地处深莞惠经济圈(3+2)的地理中心以及深圳东进最前沿,环大亚湾新区以同城化为导向,以临深片区路网对接,高铁站场、港口周边路网和内部通道建设等为重点,加快建设跨界通道“1桥17路”,已建成通车8条。

    放眼当下,一批跨界连接路相继拉通,使3县区协同发展提速。展望未来,随着深圳地铁14号线延伸至惠州南站、深惠城际、惠州地铁1号线等多条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环大亚湾新区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将更加凸显。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汇聚,将助力环大亚湾新区早日实现“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广东陆海统筹综合发展试验区、珠三角辐射粤东粤北增长极、港城融合生态湾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定位。

    ●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互联互通中的多方协同▶▷3年多来已斥资187亿元建基础设施

    在大亚湾龙海二路宽敞的道路上,汽车来回穿梭。“现在从大亚湾西区中心区到深圳坑梓,只要10分钟。”市民李先生点赞这里近年来的新变化。全面贯通后的龙海二路成为大亚湾对接深圳的“快速通道”。

    更让当地市民欣喜的是,新区临深片区、新区内的大亚湾与惠阳、惠东之间,多条跨界道路也已拉通。

    回到以前,跨界连接路建设由于涉及不同域,往往“各人自扫门前雪”,一条路分几段,先建后建、建宽建窄难以统筹协调。环大亚湾新区设立之后,努力打破划限制,建立健全跨县区重点事项协调推进机制,特别是把跨界通道建设列为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推进。

    记者留意到,无论是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各相关专项规划,还是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的谋划部署、新区建设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重点合作事项,抑或是新区每年的工作要点,都对跨界通道建设的具体内容、目标任务、进度安排以及资金投入渠道等方面进行明确,起到强有力的统筹协调作用。新区还设立了道路和基础设施、协调督导等5个合作专责工作小组,确保项目落实。

    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推陈出新,搭建起各县区、市直相关部门多方协同协作的桥梁,而新区发展统筹资金聚焦协同发展、重点向发展通道倾斜的统筹安排,则为跨界通道建设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引导和带动。

    正因如此,环大亚湾新区自设立以来,谋划推进了以“1桥17路”为重点的发展通道建设。其中,大亚湾龙海二路、环大亚湾公路惠东段一期等8条建成通车,龙海一路基本完工,深汕高速惠阳西互通获批建设并纳入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一并实施;龙山五路、仲恺路等4条道路在建;东华大道、内环西路南段启动征拆工作。

    引人关注的是,环大亚湾新区还围绕惠州港集疏运体系、惠州南站枢纽站场、稔平半岛交通瓶颈打通、惠州机场改扩建等海陆空大交通发力,2014年以来共同推进空港、海港等80宗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871亿元,截至今年6月累计完成投资187亿元。

    跨界基础设施日渐完善,跨域的公共服务也越来越贴心。

    目前,新区内3县区之间已开通跨界公交线20条,大亚湾大部分公交线路与惠阳中心城区对接,还开通了全市首条跨界高速公交——大亚湾至惠城区的惠大公交快线。

    家住大亚湾霞涌、夫妻都在惠阳淡水工作的严小姐算了一笔账,以前两人每天乘坐公交车往返票价共要36元,大亚湾实施“2+1”公交惠民改革后只需9.6元,夫妻俩一年下来可省下约7000元。

    3县区加速一体化的同时,新区与深圳的全方位对接也渐进深入。

    环大亚湾新区负责人介绍,在前期拉通与深圳对接的3条市政连接路、龙海一路进入收尾的基础上,启动了大亚湾对接坪山的龙盛二路西段、金辉路,惠阳对接坪山的秋溪大道建设前期工作,并在积极推进对接深圳南坪快速和外环高速的路网规划。目前,新区与深圳的跨界公交班线达15条。

    眼下,区域性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也让当地人更有“获得感”。华南师大附属惠阳学校建成使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淡澳地区;惠阳与大亚湾共建榄子垅生态园,集中处理两区城乡生活垃圾;大亚湾还为惠东重病患者开通惠亚医院绿色通道,并对惠东盐洲卫生院开展技术帮扶。

    高铁公交化中的同城化▶▷从惠州南站到深圳、汕尾只要半小时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3年来,市民明显感觉到,环大亚湾新区的海陆空大交通网络迅速铺开,“高铁时代”“航空时代”让交通出行更加“任我行”。

    摊开地图可直观看到,目前全惠州市投入使用的两大高铁站——惠州南站、惠东站,均在新区范围内。依托这两个站场,新区市民出行更便捷。在深圳辐射带动之下,南站新城起步区和稔山滨海新城起步区也加速崛起。

    “高铁开通后,不仅人流量多了,高素质人才也多了。”惠阳区淡水街道办负责人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交通改善,促进了深圳的优质产业、高端人才向当地转移,为经济发展带来利好。

    特别是随着今年1月厦深铁路深圳—惠州—汕尾段开通捷运,每天增开7对14趟城际列车,使深惠“半小时生活圈”在环大亚湾新区率先成为现实。

    从趟次频率来看,目前从惠州南站开往深圳方向每天有近60趟列车,平均20多分钟一趟,趋向“公交化”运营,解决了抢票、等车难题。从时间和费用来看,从惠州南站到深圳坪山站只要10分钟,最低票价7元;到深圳北站只要30分钟,票价最低20元;到深圳福田站只要1小时,票价最低35元;另外,到汕尾站也只要30分钟左右。

    如今,捷运带来的人员双向流动效应明显。自开通以来,每天乘坐捷运化列车往返深圳—惠州南站的旅客约2000人,惠州南站日均客流量由原来的1.3万人次增至1.5万人次,双休日则超过2万人次。

    实际上,环大亚湾新区不仅是捷运化的直接受益者,更是积极推动者。

    为支持厦深铁路开通捷运,新区从市里给予的2016年新区发展统筹资金中安排了3735万元作为捷运化列车运营补贴,2017年的资金安排也作出了计划。

    “以交通为先导,我们积极推进临深片区轨道交通对接。”环大亚湾新区负责人介绍,除了推进开通厦深铁路深惠汕捷运化运营,新区还配合开展深圳地铁14号线延伸段、深惠城际规划设计等工作。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高铁、地铁、城际等“黄金通道”与深圳无缝对接形成的“半小时生活圈”,给环大亚湾新区带来不单是出行的便捷,还有商贸物流的提质、高端人才的集聚、创新产业的壮大,将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新动能,助力全省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延伸

    环大亚湾新区将有7条轨道交通对接深圳

    作为惠州“两港三网”建设的“主战场”,深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主阵地”,环大亚湾新区凭借区位、交通、空间等优势,正成为深惠莞同城化发展的先行区。

    按照规划方案,惠州未来将有8条轨道交通对接深圳,包括两条高铁(厦深高铁、赣深高铁),一条城际(深惠城际)和5条地铁(深圳地铁8、14、16、19和21号线延伸线)。除赣深高铁外,其余7条都将经过环大亚湾新区。

    除了轨道交通,环大亚湾新区未来还将拥有“千万空港”+“亿吨海港”双港驱动。

    在空港方面,位于新区的惠州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杭州、昆明、重庆等15条航线,上半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万人次。前不久,惠州机场还被列入全省五大干线机场,并被寄望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瞄准打造珠三角千万级新干线机场。

    而在海港及集疏运体系建设上,惠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建成,进港路、疏港大道等港区道路全面拉通,万吨以上泊位达到22个,年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惠州海湾大桥、惠大高速公路也相继通车……

    随着深圳东进战略和惠州“海绵行动”的深入实施,环大亚湾新区未来有望在全市、全省交通与区域发展版图中占据更大分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


特别声明:本文为企业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快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