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生活常识 » 正文

【风从草原来】守望相助 团结创造美好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04 21:34:48    浏览次数:209
导读

2014年1月27日,在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乡)冬季那达慕“五畜祈福”仪式上,按照蒙古族习俗,用无名指蘸上银碗盛着的鲜牛奶弹了三下,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记者 庞兴雷 摄央视网消息(新闻

2014年1月27日,在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乡)冬季那达慕“五畜祈福”仪式上,按照蒙古族习俗,用无名指蘸上银碗盛着的鲜牛奶弹了三下,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记者 庞兴雷 摄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指出: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大草原上,从“江南孤儿进草原”,到“让出最好牧场为航天”,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民族团结佳话广为流传。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说着一口流利蒙语的通嘎拉嘎,其实是个地道的汉族人。见到记者,她说的最多的是“报答”。

通嘎拉嘎说的“报答”,要从50多年前说起。1956年到1961年,上海、江苏、安徽等地闹饥荒,育婴堂的米粮、奶粉短缺。这时,想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今年94岁高龄的云曙碧老人,是第一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的长女,对那段历史她记忆犹新。

1960年,3000多名孤儿被送往内蒙古,当地牧民把这些孤儿称作“国家的孩子”,并承诺“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那一年,艾登苏荣夫妇收养了两岁的安徽女孩,并为她取名通嘎拉嘎。

那时牧民家里也不富裕,但养父母倾尽所有让通嘎拉嘎过得知足快乐。一次通嘎拉嘎误服了药陷入昏迷,是母亲骑着马,奔袭上百公里来到医院,从生死线上把她拉了回来。

10岁时,通嘎拉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但她很平静,在她心里,自己拥有的爱没有一点缺憾。长大后,通嘎拉嘎嫁给了一位蒙古族汉子,共同照顾养父母。

如今,这些草原母亲养大的“国家的孩子”,生活越来越好,也用汗水和心血回报这片草原和人民。通嘎拉嘎和丈夫领养了一名蒙古族孩子,平时还用母亲教她的缝制民族服装的手艺,免费培训牧民。

近几年,通嘎拉嘎又和其他内地孤儿一起,成立了“国家的孩子”爱心协会,已经帮助了十多名少数民族困难大学生完成了学业。

强调:“各族干部群众都要明白,没有民族团结,哪一族群众也过不上好日子。”在内蒙古,各族群众为了美好生活和国家发展,守望相助,心手相连。

在著名的东风航天城所在地——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宝日乌拉,1958年,为了支援航天建设,包括娜仁格日勒一家在内的1300多名蒙古族土尔扈特人,举家搬离这片祖辈居住了几百年的肥沃草场。

而这些为祖国国防和航天事业作出巨大牺牲的蒙古族牧民,也得到了各级、社会各界、各民族的帮助和回馈。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随着越来越多民生工程的启动,牧民从医疗、教育、到住房,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特别声明:本文为企业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快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