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科技资讯 » 正文

AR眼镜Rokid glass有自己的进化逻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13 01:22:05    浏览次数:157
导读

在极具科技感的概念惹足了一波眼球后,AR眼镜的消费级市场之路一直未有太多实质进步。1月9日,一年一度的CES在赌城拉斯维加斯如约而至,作为带有未来色彩的科技盛会,CES也成为诸多前卫科技产品的发布首选地,这其中

在极具科技感的概念惹足了一波眼球后,AR眼镜的消费级市场之路一直未有太多实质进步。1月9日,一年一度的CES在赌城拉斯维加斯如约而至,作为带有未来色彩的科技盛会,CES也成为诸多前卫科技产品的发布首选地,这其中就包括极具未来科技感的AR眼镜,来自中国的科技公司Rokid发布了消费级AR眼镜Rokid Glass。

该产品在发布前就已获得CES2018“最佳穿戴设备”和“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两个奖项,让有些沉静的AR眼镜再次走入人们视野。在CES官方评价中,语音和图像人工智能驱动技术是其主要亮点。

事实上,包括Google、微软在内的各大厂商在AR眼镜的创新进化上从未停止脚步,但不得不说消费级AR眼镜仍然处于概念阶段,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有点科幻。这次中国“小厂商”Rokid自称其产品是全球首款消费级AR眼镜,并得到CES的官方认可,在CES后响铃有幸采访到了Rokid负责人、技术极客Misa,或许能一窥AR眼镜从概念走向现实的一些基本进化逻辑,也探寻到为什么大佬级科技企业也无法做好小小AR眼镜的一些真相。

迄今为止,AR眼镜还没有真正的突破性产品

科技创新从小众走向大众,必须要有现象级产品来代表整个行业实现突破,最终把行业带到一个新的层面,智能手机的ihpone4,智能电视的小米、乐视几个爆款产品莫不如是。然而,这些年AR眼镜各种产品倒是出了不少,但各种各样的硬伤让它们离现象级都差得比较远。

盘点市场上明星AR眼镜产品如下:

很显然,直到今天,已经推向市场的AR眼镜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消费级市场无法容忍的硬伤,尚在体验机阶段还没有真正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又有着一个大大的问号。智能手机三四年光景就风靡全球,AR眼镜发展整整7年仍然摆脱不了各种缺陷,无法形成一个各方面都能达到应用级别的产品。

不过话说回来,市场总结出的硬伤,也给产品指出了进化的方向,每一个参与者达到现象级可能都只差临门一脚,但这一脚怎么踢,还需要回到AR眼镜产品属性给出的逻辑要求上来。

真的要To C,AR眼镜的“用户体验”还有三座大山

回首Google Glass的失败,一句“一厢情愿的产品无人买单”可以形容。直白地说,作为佩戴在鼻梁上、需要不断与环境主动交互的产品,AR眼镜的“用户体验”逻辑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1、硬件设计:不是太阳镜,但要像太阳镜一样方便

在CES会后的采访中,Rokid CEO Misa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丑陋的东西一定是错误的”。从事智能语音交互的Rokid为了“不丑陋”,在智能音箱的风潮中推出了Pebble一样的产品,赋予了本来应当是抢占市场、紧赶快上的智能音箱足够的颜值和功能创新。

而回过头看AR眼镜的盘点,除了受限于整体技术水平的显像技术,来自硬件设计层面的“丑陋”仍然十分明显,包括:

A、分体式。meta 2的AR眼镜要连接PC自不必说,最新出的Magic Leap One仍然是分体式设计,这些产品甚至很难称之为眼镜,有谁戴个眼镜还要在腰上别个其他设备、手里拿里操作杆,或者干脆被PC拴住?加之“长相奇特”,一眼望去就很傻的产品真的会有市场么?

B、笨重。不得不说,Google Glass之后出现的几个AR眼镜产品在造型和佩戴上都开了倒车,例如HoloLens,与Google Glass相比重量大、佩戴不便,甚至难以胜任日常生活、工作的走动,这样的产品就算有再多的功能也只沦为“高科技玩具”,如果不加以改进,肯定无法进入消费级市场。

C、携带不便。分体式、笨重以及不可折叠都导致用户不得不把带着AR出行“当个事儿”,在智能手机提高屏占比、降低厚度与重量来更方便携带时,带着AR眼镜走却越来越费事。

把“不做丑陋的东西”的极客理念由智能音箱转移到AR眼镜后,Misa的Rokid的确做了不少硬件上的改进。例如人体工学的眼镜鼻托,电池后置,整体重量降低来降低佩戴负担;去掉普遍的外层装饰镜片增强外观表现和轻便度;第一次让镜腿可以像普通太阳镜一样折叠,方便随身携带。

但即便如此,这些都只是相对其他产品层面的,要说Rokid整体观感有多漂亮也未必,在CES现场评测的一些国外媒体(例如The Verge)眼里,虽然都给予了Rokid Glass肯定的评价,但“in its infancy”、“Need more polish”、“chunky sunglasses”等词汇还是很显眼,硬件层面要让AR眼睛像普通眼镜一样,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2、软件交互:功能性并不是AR眼镜产品逻辑的首要出发点

CES颁奖给Rokid主要是基于其在软件交互上的两个创新,而这两个创新或许也代表了AR眼镜在交互上的进化方向。

A、视觉交互。

既然是AR眼镜,显然要能够与映入眼帘的事物尽可能进行更丰富、更创新的交互才更能赢得消费者,避免变成玩具,Google Glass的失败就是它变成了没有实质功能的耍帅“墨镜”。

在Misa看来,很多人模仿苹果只是模仿了它的成功,并没有模仿它的努力。而苹果在做产品方面最大的努力,就是不断创造需求来给予消费者,而不是仅仅满足用户提出的需求,在这种执念下,Rokid总想去生产“有情感联系的产品”,而不是“简单满足功能的产品”。于是,Rokid做了AR眼镜里从没有人做过的AI面部识别,在生活场景中锁定一张脸就能获取其公开的社交信息,从而实现做有情感联系产品的目的。

事实上,这个功能可能消费者自己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这也说明AR眼镜面向万千世界有着无穷的创作可能,在视觉交互上不应该仅仅从已有功能实现的角度出发,如此或许能带来不一样的产品效果。

B、手势交互。

消费级AR眼镜存在的意义必定是让生活更便捷,其判断标准在于戴眼镜一定要比“不戴眼镜用手机”更方便,否则AR眼镜在便捷性方面就站不住脚。

目前,手势控制AR显像已经成为标配,在增加操作的丰富度与便捷度上,各厂家绞尽脑汁。Magic Leap One做了一个大大的无线手柄,像电视遥控器一样握在手里,可以实现6自由度的复杂精细控制,这种基于功能实现设计出的产品固然好用,但正如前文所说,对一款AR眼镜来说太冗余。Rokid把自己的老本行语音交互搬了过来用在了AR眼镜上,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在CES现场演示中,可以实现查询购物、天气信息及指定目的地导航等语音控制,据称这同样是AR眼镜领域的首创。

由此可见,对AR眼镜的操控交互来说,便捷比功能重要,因为从市场角度,消费者手里并非只有一款带有各种功能的智能终端。Rokid的AI面部识别和语音助手正是在尽可能实现便捷,据了解,CES会后Facebook内部的Oculus团队也在通过The Verge的报道研究Rokid的技术方案及产品定义,这也说明Rokid的做法不仅仅是某家企业的创新,也暗含了行业发展的某些逻辑。

但是,Rokid Glass要把这些创新从体验版本走向落地可能未必那么简单,最大的阻碍是数据。在CES的样机上,Rokid预先输入了20多张face,但实际消费级应用时,没人知道消费者会碰到哪个老同学需要调用识别能力来避免尬聊,这导致Rokid在人脸识别上的数据需求“深不见底”。其他诸如购物场景也是如此,三星的Bixby2的AR功能也宣称可以举起手机就能识别环境中重要的地标、促销等场景信息,但业界一度十分质疑三星的数据储备。

或许,Rokid可以借助阿里巴巴、腾讯等大佬的开放API,或者寻求潜在的数据合作伙伴解决,但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件太简单的事。

所见即所得,AR眼镜代替手机也未尝不可

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被Facebook学习的AR眼镜会是中国团队做出来的。不过,Rokid的掌门人Misa却自信满满,在他看来,中国的智能设备、语音控制技术已经处在世界领先的位置上,在前沿领域产生领先世界的智能产品不足为奇。

目前,国内的场景数据和人口优势都特别明显,在深圳/杭州这些地方,已经能够出品供全球采购的ODM和OEM技术解决方案,不管是技术、数量、成本还是迭代升级的速度,中国的智能硬件厂商都占据了世界主导位置。

此外,在当今美国AR眼镜公司纷纷投入语音助手的热潮下(例如AR眼镜公司Vuzix宣布与亚马逊alexa合作,股价上涨超过30%),中国本土语音助手研发具备先天的优势,导入到AR眼镜更加顺理成章。

Rokid Class带着人脸识别和语音助手此时出现在CES舞台上,从宏观角度其是国家智能设备及语音技术双重环境因素催生的结果之一,从微观角度则是Rokid充分利用到环境优势的战略布局的体现。

更进一步说,因为AR眼镜的诸多效用,不管是社交、购物还是信息查询等功能,都与手机高度重叠,AR眼镜智能化到一定阶段后,不可避免要走入跨行业的竞争,与智能手机抢占用户的时间。

当我们对比AR眼镜与智能手机时,可以发现手机作为“中介式”智能终端在场景交互上并不如“所见即所得”的AR眼镜那么直接,例如用AR眼镜购物时,信息是直接映射而不是通过手机这个第三方屏幕实现,用AR眼镜导航时,线路是直接标记在眼前的路上而非需要抽空瞅一眼XX地图APP,这就决定AR眼镜若能够真正走向消费级,将颠覆现有智能手机一统天下的格局。

在大环境优势(产业链集群、人才、技术、资金等)下,AR眼镜本身还能做得更多,甚至替代智能手机重新创造一个繁盛的智能硬件行业也未尝不可,不只是Rokid,中国品牌有着充分的优势在这个大势下博得自己的发展空间。

当然,这些都只是现实逻辑上的未来畅想,解决当下AR眼镜发展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仍然是当务之急。

此为亿邦专栏作者文章,如要转载请签订内容转载协议,联系run@ebrun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udxd.com/news/show-2279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3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