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只有把假货当成人类集体面对的公害、公敌,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大数据的英雄才有用武之地,打假的合力才能形成,法治的氛围才能构成。
如果说去年此时,阿里“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的振臂一呼,还有着法治规则面前的些许无奈与无助、解释与抱怨,那么一年后的今天,阿里发布“打假年报”时,再次将这个诉求高高举起,则有着“宜将剩勇追穷冠”、与假货决战到底的强烈信心。
1月10日,阿里巴巴发布《2017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去年全年,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秒杀;在与阿里合作权利人数目增长17%的背景下,整体知识产权投诉量下降42%;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
这是全社会在网络假货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上,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阿里大数据被技术、法治、消费者及社会各界所充分运用,基本上形成了有假难藏、遇假必诉、见假必打的治理氛围。而在去年此时,阿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在法治合力、高压态势尚未形成的环境中,往往因为阿里自身平台并无执法权力,而处于无用武之地。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这声呐喊,既基于电商平台的生死存亡、基于经济秩序与消费权益,更是基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形象。诚如马云所言,跟假货的斗争,就是跟人性的阴暗面做斗争,这是一场永久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