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淤积其实是河流的一种常见生态。河流流经各地后,由于各种原因,泥沙会出现淤积,最后导致河床抬高,出现河流改道,支流丛生。又如堰塞湖,本来顺畅的河道上突然出现异物阻塞,最后导致溃堤,造成严重水灾、水患。脑内静脉如河道一样,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脑内静脉血栓(脑内静脉的“泥沙”淤积,CVST),或者血管狭窄,最后导致血流受阻(河道阻塞),引起静脉压升高(水位抬高)、异常静脉扩张、静脉湖(堰塞湖)、侧支静脉代偿(支流丛生)、引起脑水肿、脑积水、脑缺血或出血(内涝、溃堤)、神经功能障碍(水灾、水患)。
如果说岁月是一条河的话,那么生命就是一种流动。脑内有动脉与静脉系统,这些脉管系统如同河流一样通达全身,是全身营养、代谢的生命线。因为生命是流动的,只有流动,生命才能永恒。要保证这种生命流动,就要对管道进行维护与治疗,防止泥沙淤积和河道阻塞,对于自然河流是如此,对于脑静脉也是如此,其处置方法也有相通之处:减少淤积泥沙的产生(防止血栓形成,抗凝)、河道分流(促进代偿侧支静脉的形成)和清理河道(清淤,溶栓或机械清除血栓)、拓宽河道(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
泥沙混杂的黄河水
流动的脑静脉
脑内静脉“泥沙淤积”的原因?
泥沙淤积的原因有:河水中有较多的泥沙出现(并持续形成沙核),河道变窄,河水较少流速较慢。其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与河道内泥沙淤积的发生有相似之处。
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感染、口服避孕药、自免、外伤、凝血异常、肿瘤、脱水等。前面各种因素直接的结果是造成高凝状态(如河道中泥沙含量超过一定阈值形成沙核,慢慢聚集),而脱水,血流粘稠度高(流速较慢),这时还有一个原因是蛛网膜颗粒结构的变异(大颗粒或炎症,河床变窄),就会直接导致“泥沙淤积”。其中高凝状态是我国目前颅内静脉窦血栓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发病诱因则与静脉受压、静脉负荷重有关,与血液流动慢,血流粘稠度高有关,与静脉窦内的蛛网膜大颗粒结构有关。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以描述为:高凝状态下,人体在遇到脱水、分娩、使用避孕药、促凝药物等情形时,在静脉局部狭窄处,诱发血栓形成。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易栓体质,天生就容易形成血栓,常见于蛋白C和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Ⅲ抗体缺乏、狼疮型抗凝物阳性、抗核抗体阳性、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这些都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如何预防“泥沙淤积”?
知晓了原因,那么就有相应的措施来进行预防。首先要注意防止高凝状态的出现,其次是要多饮水防止脱水,防止血粘稠度过高,血流速度过慢。新生儿和围产期妇女尤其应高度重视,因为这两类人群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如果要查明病因,确定是否为易栓体质或处于高凝状态,需要抽血进行一系列化验。另外还有基因检测,比如Leiden V基因突变等可以引起血栓。
泥沙淤积的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