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14 年开始,一种肇始于浙江、以区域性空间再造和增长要素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模式—— " 特色小镇 " 横空出世,并迅速推向全国。风口之上,泥沙俱下。结合江浙的考察学习和省内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亟须精准把握特色小镇内涵、冷静厘清思路,否则很有可能把一部好经给念歪了。
其一,特色小镇不是划单元和产业园区,而是创业创新的集聚空间。
浙江的特色小镇,与建制镇性质完全不同,既不来自行政设置,亦非一级行政单元,其空间范围也比建制镇的辖区范围 " 浓缩 " 得多,一般规划面积仅有 3-5 平方公里。特色小镇,虽然名为 " 镇 ",但其属性实非行政意义上的建制镇。小镇规模不宜过大,应是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
如果按建制镇的规模来建设,一方面投资体量过大,不好把控 ; 另一方面会与原有的行政管理体系重合,不好区分。创建特色小镇的真正目的在于优化生产力布局,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在一个特定空间集聚。比如,余杭区梦想小镇面积约 3 平方公里,集聚创业人才近 8700 名、项目 910 余个,吸引了阿里巴巴集团总部等,营造浓郁的双创氛围。
其二,特色小镇不是单纯的新农村建设,而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
因为发展空间的限制,特色小镇一般相对独立于市中心,多建在城郊结合部。她能够带动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辐射周边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城市文明迅速向农村扩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村、镇再造,是今后湖北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部分村、镇,特别是位于大城市直接辐射区内的村、镇,可以通过村、镇再造演化为特色小镇。我省各地的村、镇中,有一大批这样的特色小镇 " 预备队 "。今年首次明确 " 田园综合体 " 概念,提出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商业模式、城乡元素结合、多方共建共赢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由此为重塑中国乡村带来无限想象,也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