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测评资讯 » 正文

【走读彭水】 我在阿依河的竹排上与你对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29 20:15:15    浏览次数:249
导读

旅行的意义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而是解读当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国庆前夕,因为天涯重庆,才有机会走进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来领略民族风情浓郁的苗家故地。彭水是苗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中国最佳文

旅行的意义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而是解读当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国庆前夕,因为天涯重庆,才有机会走进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来领略民族风情浓郁的苗家故地。彭水是苗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县”、“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蜜蜂之乡”,有摩围山、七曜山,乌江、郁江等山川河流,风光旖旎,文化鼎盛,正所谓人杰地灵,山明水秀者也。

一、蚩尤九黎城,苗民五千年的战争史诗

“摩围山下色,明月峡中声。”唐人白居易这样描绘摩围山,足见摩围山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赏烟霞的佳处。白居易时代的彭水为黔中道三级治所地,为当时“十八州”军事和经济文化中心,相对于现在,自是要阔气得多。元、明两朝“赶苗拓业”,彭水逐渐没落,清初才有所恢复。

白居易是最早的彭水旅游大使,他在《送萧处士游黔南》中说:“不醉黔中争去得,摩围山色正苍苍。”看样子,来到彭水,就算写不成诗,至少也要喝上一杯,才能对得起摩围的山色。宋人黄庭坚谪居黔州时题道:“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此公醉酒,倒可以理解,因为他来到彭水,实在是无可奈何。

如今摩围山是避暑圣地。可惜我来的时候,碰上浓雾弥漫 ,爬到飞云口的日月台观察一番,便下山前往“蚩尤九黎城”。
我的印象中许多少数民族是长的不好看的,还以为是汉族人穿上少数民族服装,专门来促进吸引游客的,哈
评论 美国游子2014 :彭水是苗族人最多的自治县,这种官方的接待,自然要挑漂亮的妹子出来!其实,我也怀疑,演出和迎宾,会不会是汉族居多!
@竹琴月眸 2017-10-01 18:21:40
@昆仑子 :本土豪赏1个 赞 (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哇,多谢土豪!
@重庆旅游2016 2017-10-01 18:12:43
期待大作
-----------------------------
努力发帖中
何谓 “九黎”?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里说:“九黎族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后来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大械斗……结果蚩尤斗败被杀。九黎族经长期斗争后,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后来建立黎国;一部分被炎黄族俘获,到西周时还有‘黎民’的名称。”

所以,“黎民”源出蚩尤治下的“九黎部落”。还有个与此相对应的“百姓”,即炎、黄、夷三个部落上百姓氏的人民。显而易见,最初的“黎民”其实是“百姓”的俘虏,及至后来,“黎民百姓”才演变成普通无差别的“吃瓜群众”。
相传蚩尤“宇于少昊”,就是说住在文圣孔子的老家,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有“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所以后人将其列为战神,而且“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能制造和使用金属兵器,打得炎帝招架不住,逃到黄帝处求救。

其实,蚩尤与炎黄打过好几回,《列子》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可以理解为当时的部落争斗,已经能够驱使驯服的禽兽攻击对方。再后来“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这一仗蚩尤惨败,炎黄“执蚩尤,杀之于中冀”。“涿鹿之战”影响深远,可谓中华文明的历程碑。

人类文明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尽管我们不太愿意承认,但事实胜于雄辩。《人类战争的历史》中统计,在有记载的五千多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将近一万五千次战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而在这五千年中,我们只有不足三百年的和平环境。换句话说,每百年里,有九十年在战争中度过。即使社会发展到今天,战争还在继续,国家与民族间依然崇尚“拳头就是硬道理”,足见和平共处是多么地不容易。而在这部战争史诗里,我华夏民族一直是主角,战争的次数和规模都名列前茅。

“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四方部族慑于黄帝威严,都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样就使得中原及周围趋于安定。而九黎战败后,族人流散,部分迁徙至今天的贵州、湘西、鄂西南等地,演变为“三苗”,或称“苗民”、“有苗”,有学者认为就是今天的苗族。“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之江州、鄂州、岳州之地是也。”《山海经》如是说。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帝尧“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不知道“三危”与敦煌的三危山有什么联系?但这个记载与苗族起源联系起来,颇耐人寻味。

传说远古帝喾(高辛氏)时,“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hù]”。后来西部犬戎作乱,帝“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者,赠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后盘瓠衔得一头,将造王阙。王诊视之,即是戎吴。”高辛氏想反悔,又怕给国家带来灾难,便“令少女从盘瓠,盘瓠将女上南山……。盖经三年,产六男,六女。”而现在的畲、瑶、苗等民族,将盘瓠尊为他们的始祖。

先秦时期,犬戎一直占据河西走廊。三苗与犬戎发生战争,说明苗族先民迁徙过很多次,曾聚居于西北与犬戎为邻。事实上,苗民与中原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每战败一次,就迁徙一次。从最初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至江汉平原,接着又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明、清以后,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甚至远赴欧美。

苗族先民历经坎坷,终于来到彭水,见这里山川秀美,便安顿下来。九黎城就是后人为纪念蚩尤而建的殿阁,有九黎神柱、九黎宫、九道门等气势恢宏的苗族建筑。中国正统典籍中,对蚩尤的形象有一定歪曲,将其描绘成凶神恶煞。如今时过境迁,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九黎城都会举行盛大的蚩尤祭祀仪式,也算是对这位远古战神的安慰。

九黎城苗王府有场演出,极为精彩。所演绎的就是蚩尤战败后,其子带领族人来到彭水安居乐业,迎来盛世的历程。尤其迁徙一段,演员穿过观众席,将苗民经受的苦难,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作为汉族人,也看得心酸,足见战争使平民流离失所,有多么地可怕。

可惜,我进来得有些晚,错过行云流水般的长桌宴,没有见识到“高山流水”式的灌酒,不免遗憾。听同行的当地官员说,九黎城的夜色绝佳,便想着今夜再访。
@晚霞毓秀 2017-10-01 20:51:29
顶!
-----------------------------
顶顶更健康。
黔驴技穷处,盐坨坨上的郁山古镇

“黔无驴,有好事者以船载入。”结果喜剧变成悲剧,黔驴技穷,最终被老虎吃掉。这则故事的发生地就在彭水县的郁山镇,因为在历史上,郁山镇长期隶属于黔中或黔州,且制盐业发达,水上交通极是便利,载一头蠢驴进来自然不算什么难事。

郁山镇来历不凡,自古就是渝鄂湘黔38县的食盐供应基地。从汉朝到民国,郁山因为盐矿而不被天下小,多数时间都是本地郡县的治所。一直到1983年,郁山盐因含氟太高而停产。其实,因为制盐技术和物流运输的发展,成本更低的海盐进入寻常百姓人家,井盐的没落只是迟早的事情。
当地人说,郁山“因盐而兴,因盐而衰”。相传从夏朝开始,郁山就有古盐井,清人修编的《彭水县志》也将“飞水井”当成郁山的宝贝。飞水井在中井河北岸,一股手腕粗细的山泉从数米高的山岩缝隙中飞出,继而落到中井河水面,响声尤其清脆。中井河是郁江的支流,水色旖旎,如绿松石般诱人,但却咸而涩,喝不得的。据说飞水井是整个西南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天然盐井,相传其发现甚至与逃难而来的九黎部落有关。

飞水井那么小,当然满足不生产需要。从汉代起,人们双开凿出许盐井,唐时在飞水井下面开凿出“母井”。于时,原来的卤井像个撒牛的孩子,公母结合,教人哑然失笑。其实,附近山壁可见许多输卤笕道,即将楠竹或者斑竹打通内节后连接成笕。这些竹笕一头连着盐井,一头连着蓄卤池,含盐丰富的卤水,便顺着输卤笕道流入作坊中。

事实上,附近1500平方米的范围内都是郁山盐业遗址群中井河段输卤笕道遗迹。而不远处的中井坝遗址,系明清时期的盐厂,可见蓄卤池、土疙瘩和成排的炉灶遗迹。今人在旁边建了座小型的仿古制盐厂,由炉灶、三口锅和蓄卤池组成。最有意思的就是如碗大小的土疙瘩ngcf,制盐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将卤水泼在这些牛粪般规则的土疙瘩上,周而复始,等水蒸发后,再将其溶于蓄卤池,这样卤水含盐量急增,熬制起来事半功倍。

有趣的是,中井河南岸的这条路叫“南京街”,可见民国时也曾受到重视,而后灶河段“南京社区一组”也有些输卤笕道遗迹。村里全是石板路,古井旧宅,秦砖汉瓦,如秘境桃花源。房舍院墙多用卤水煮过的泥巴垒成,看起来结实而又奇特。按当地人的指点,找到几块有记号的砖头,据说造于汉代,真正的汉砖,令人大跌眼镜。

根据《彭水县志》的描述,当地人带我去“伏牛山麓,万卷书旁”,寻找黄庭坚被贬黔州时以文会友的山洞。黄庭坚谪居黔州三年,开堂讲学,留下许多诗词作品,其中不乏千古绝唱。“风黑马跪驴瘦岭,日黄人渡鬼门关。”诗人初来乍到,显然被这地方的险峻给吓着了;“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险则险矣,最终还是比较乐观的接受现实。但要说他对郁山有多喜欢,则实在未必。“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你看他离开巴蜀后,开心得像个挣脱大人怀抱的小屁孩,对谪居黔中哪有半点眷恋?

不过,彭水却记得他的好处,将他视为彭水文化、教育的启蒙者。诗人去世,彭水还修了一座衣冠冢以志纪念。

穿过菜地,穿过郁江古老盐运码头,沿着田埂七拐八弯,总算找到山洞。一阵凉风袭来,洞口凉爽无比,温度显然比外面低许多,可容七八人座谈,倒真是个摆龙门阵的佳处。值得玩味的是,黄庭坚在黔中所题百余首诗词多寄情山水,即没有吟颂盐井,也没有提到炼丹,没有半点“盐丹文化”的影子,让人不得其解。或者,北宋时郁山的盐业与炼丹已经不再繁华?

然而,听说当地准备将这个洞打造成摩尼洞,或许在打“摩尼教”的主意,觉得有些别扭。要我说,叫“黄洞”有点俗,未若用“庭坚洞”可矣。

后灶河段、飞水盐井、中井坝三处盐业遗址群,再加上旧宅老路、名人轶事及特产美食,郁山郁山三江六岸的旅游资源颇为丰富,更兼“盐丹文化”、“黔中文化”的点染,拓展势在必行。庆幸我来得早,也来得巧,欣赏到郁山最自然,也最真实的一面。
评论 昆仑子:二个意思,一是人名,心中女神的苗家叫法,二是苗族山歌名,以歌唱爱情为主,歌词直白大胆
乌江百里画廊,指从龚滩古镇到彭水近百公里的河段,水流和缓,山崖叠翠,两岸风光优美,确实值得一游!
三,百里画廊,乌江天险重飞渡

一位身着杏黄衣衫的女郎坐在江畔的旧木船上,手里拿着把小巧的镏金折扇,一摇一摇地。时而回眸浅笑,时而低头沉思,场面极是撩人,瞧得人意马心猿。

这里就是乌江百里画廊。说到乌江,在我的印象里,原本就不是摇着扇子的文艺范儿。我想起来的第一桩事情,便是“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楚汉相争,项羽兵败垓下,最后自绝于乌江,引得后来的诗人吟唱不绝。垓下是古战场,在今天的安徽灵璧县,离乌江百里画廊甚远。其实,唯时空与距离,才能“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秦腔剧《二进宫》里有:“九里山前摆战场,立逼得霸王丧乌江。”以此来渲染韩信的功劳。可惜,韩信也没有好下场。“天上使的漫天网,地下芦席铺几张,他朝里无有斩信将,后宫院有个女陈仓,九月十三韩信丧,天降鹅毛下浓霜。”最终被后宫陈仓女设计所杀,实在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来到乌江边,忆及这些惊天动地的事情,难免要长吁短叹一番。

乌江是有性格的河流,耿直而豪迈,源于贵州威宁,自南边高原向北流入山城,于彭水涪陵汇入长江。从龚滩古镇到重庆酉阳百余公里的河段,因为两岸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所以有“乌江百里画廊”的美誉。现在,我们就坐上游船,来领略乌江波澜壮阔的画卷。

话说回来,历史就是逝去的时间,如滔滔乌江,一去不复返。所谓旅行,无非是抛根问底,从旧时光的痕迹里寻找我们的前世。不论奇山怪石、碧水险滩,抑或古镇廊桥、纤道悬葬,莫不都保留着祖先的体温。

游船逆流而上,很快就看到万足镇。小镇位于乌江右岸,实为凸出到江心的一座半岛,地势高峻陡峭,房舍参差起伏,如坚固的防御工事。再往南行,左岸属贵州,右岸为重庆。楚河汉界,既复杂又清楚,恐怕只有在我们这样古老的国度才会出现。

百年修得同船渡,伙伴们都在船尾拍照嬉戏,争看风景。只见江面时而宽阔,时而狭窄,天光云影,山色水声,自是令人心旷神怡。乌江百里画廊有古纤道,可以想象当年船到江滩,纤夫们弯腰弓背,脸几乎要贴到地面,喊着号子拉纤的场景。我在三峡博物馆里见过拉纤雕塑,真实的镜头想必就在乌江两岸的纤道上每天上演。

因为不能上岸,只能远观两岸的峭壁和崖树。乌江及其支流还有古人悬葬奇观,估计这段河道难以遇见。我曾在武夷山的九曲溪看过古越人的悬棺,也在紫云县格凸河中游见到苗人悬棺。郁江和酉水都有悬棺,部分学者认为,是仡佬族悬棺葬、屈肢葬等文化习俗的遗留。最为传奇的是川滇一带的“僰[bó]人悬棺”,始于春秋战国,也是快要化成土的棺材瓤子。

若论年代,武夷山的船棺悬葬最为古老,格凸河苗人悬棺则有不足百年者。唐张鹜《朝野佥载》云:“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弥高以为至孝。”何谓“五溪蛮”?因其地五条溪流而得名,大抵与今天土家、苗、瑶、侗、仡佬等民族素有渊源。

也可以看出,这种悬葬习俗多出于穷乡僻壤处的少数民族。可是,费这么多力气将棺材搬到悬崖峭壁上,到底为什么?《云南志略》云:“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这理由真让人哭笑不得,不遗余力地放上去只是为了尽快掉下来?还得尽快掉下来?就好比说,人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死亡,真让人“无语竟凝咽”。

洪渡镇迎面而来,旋即又被甩在身后。小镇地属铜仁市沿河县,与彭水县善感乡隔河相望。山头上楼房林立,鳞次栉比,看起来颇为富庶,与贵州的印象相去甚远。再往南行约20公里就是著名的龚滩古镇,可惜我们要在“将到未到”时下船,感觉就像夹到嘴边的肉掉了。

上得岸来,见路边一尊石狮,大嘴咧开如喇叭。笑得如此夸张,难不成心事被这孽障窥破?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