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造型艺术的困扰与重返
《困扰与重返——图像时代的造型艺术》 尚辉著
在没有发明凸透镜机械成像的照相术之前,绘画就是人类通过眼手的能动作用创造出的平面视觉图像。那些图像既有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而至文艺复兴渐臻成熟的崇尚再现的造型艺术,也有中国尊崇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象性的绘画艺术,但不论是哪种图像,那些绘画无疑都是人类创造的体现了人类精神与情感的对于自然与人类行为的模仿或表现。相较于人类后来发明的机械图像,那些被称作“第二自然”的造型艺术图像都和第一自然的现场真实形象存在或远或近的距离。而这种造型艺术图像与现场真实形象的差距,并非一定是“再现”的技术水平不够,而是艺术创造的观念使然。苏东坡早就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不仅是中国文人画对于造型的独特理解,也体现了东方民族对于意象之形的崇尚。可见,从再现造型到意象造型,都显现了造型和原本的真实形象之间必然存在的一种绝对是有艺术思考与艺术创造并体现了艺术家个性特征的某种差异。
但造型与真实形象的这种人为差异,却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被混淆和误读了。
读图时代的“图像”,显然不是指造型艺术生成的图像,而是在网络信息时代获得大众化生产与广泛传播的机械镜头图像和电子镜头图像。当下之所以被称作“读图时代”,并非是指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在19世纪30年代发明了照相术使人类从此进入了阅读机械图像的时代,而是指网络时代电子机械图像的生产与传播的无限规模化与大众性,使得当下的信息传播与覆盖往往是以电子机械图像为信息承载的主体。电子机械图像的大众化生产与广泛传播已成为后现代社会最典型的文化生活表征,借助于电子机械图像的这种大众化生产与广泛传播模式而生成的新媒体艺术,也便由此成为欧美倡导的后现代艺术的一种最集中的体现。汉斯·贝尔廷和阿瑟·C.丹托提出的人类原有造型艺术在后现代时代的终结,便是基于电子机械图像对于西方以制造幻觉艺术为主旨的再现性问题的解决,艺术史因此而跨进了一个不再以造型艺术为创作主角的,而是通过直接运用电子机械图像或现成品以进行观念创意的时代,这种艺术史触抵的历史界限,也被称作探讨形而上哲学命题的时代。这种现代主义艺术之后的艺术,已成为当代欧美艺术发展的主流,造型艺术已式微并渐次退出了欧美艺术史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