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锐视界(rshijie)原创
作者:扁扁
“与岁月对望,所有人都老了,再没人死于心碎。我数着日子和钱,等待永逝降临。”
——高晓松
前段时间,高晓松在节目中大曝“所谓黑幕”的早期视频被挖了出来,再掀全民热议,陷入舆论漩涡。
诚然,这届的赛况出乎预料,但黑幕之说却也难辨真伪。比起高晓松所质疑的“商业交易”,其人本身更值得被关注。
无论何时何地,他似乎总是一副自信从容的模样,不管什么话题都能信手拈来,不管什么领域都可侃侃而谈。
他有着北京土著特有的贫劲儿,也有一股与身俱来的优越感。
一直以来,他都是才华与风趣的代表,可这样的他是真实的吗?他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高晓松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01
高晓松这一生的成长环境
得天独厚
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了,比如高晓松。
1969年,高晓松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他曾说过:“硕士在我们家等同于文盲。”其家族究竟有多厉害,简单一窥可见一二!
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创办者,中国科学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两院院士;
外婆陆士嘉是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筹建者之一,是我国著名流体力学家;
舅公施今墨,民国四大名医之一,是唯一一位为宋中山、蒋介石,以及三位领袖医治病情的医生;
舅舅张克潜,是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父亲高立人,清华大学教授;
母亲张克群,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师从梁思成;
继父黄二陶还是开国副总理黄炎培之孙,水利大师黄万里之子。
……
整个家族,几乎都是中国业内的顶尖人才,学识渊博、见闻广博。
身边都是各个专业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出门遛弯,都能遇到梁思成与林徽因谈论学术。
这样的家庭背景,很难不有优越感。
高晓松家庭照 最前边右二是他
环境使然,生长在清华园的高晓松,自幼就接受着国内最顶尖的教育与艺术熏陶。
高晓松的学业,果然不负众望。
小学到高中,他的数学从来没有考过99分,因为,每一次,都是100分!
他一路就读于中国最顶尖的学校
从小就是难以望其项背的综合型“大学霸”
很多人眼中,高晓松是个天生的“学霸”,即使不专心读书也能轻松考高分,但实际上他也很刻苦、努力。
四中读书时,他经常下了晚自习又骑车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的图书馆,继续自习。
小时候的高晓松像极了我们:
整天说着不读书、不学习,
私下里却拼命努力
后来,他不出所望,以超过录取线60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重点专业电子工程系。
虽然考数学那天,他一时找不到准考证,公交也没赶上。等他坐着陌生人的自行车赶到考场后,已经迟到20分钟。
甚至就在他刚刚写了30分钟时,班上同学已经开始交卷,他也只好疯狂答题,趁早交卷。
但那一年,他们班的数学全满分。
偶尔调皮,却也努力刻苦,素质综合,照此下去,跟随家人脚步,成为一代科学家之路指日可待。
可,现实与规划似乎总喜欢对着来。
当所有人都期待高晓松好好研读,成为一名科学家时,他开始不安定了。
少年时期的高晓松
02
高晓松的青春
有诗有酒有乐队
相比别人对清华的憧憬与向往,高晓松显得随意多了,毕竟对他而言,清华虽然神圣却也是一个再也熟悉不过的存在。
1988年,高晓松读大一,可是2个月过去了,他没有找到大学的乐趣。
数理化无聊,姑娘也很少,只是一群嗡嗡读书的糙汉子,生活实在枯燥。
当时正是中国文艺界的黄金时代,诗歌、歌曲、乐队都流行得很。于是,他开始在北京高校寻找志同道合之人,一起组建乐队。
因此,他遇到了一生挚友,老狼。并与老狼、蒋涛、戴涛、赵伟等人创建了第一个校园民谣乐队,青铜器乐队。
青铜器乐队部分成员
虽然家境优渥,但在追寻音乐艺术的这条路上,家里并没有给他太多投入。
乐队刚刚起步,没有经费,买不起乐器。
吉他和贝斯都是劣质的,刷子代替鼓槌,收音机改装成音箱;排练时只能吃最便宜的大饼,喝白开水;为了生存,他们经常捡垃圾、卖血……
生活过得很是艰辛,但他们乐此不疲。
再困难,再折腾,他们都不怕,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群喜欢折腾的热血青年,那本是一个荷尔蒙爆棚,肆意张扬青春的年代。
那个年代的人们,只要有热情,就会拼命去做一件事;即使穷,也穷得有理想。
虽然,比起唐朝乐队、黑豹乐队,青铜器乐队很不专业,也很青涩,但他们仍然获得了一批死忠粉丝。
乐团一成员的女朋友,更是联合其宿舍六人,省下一个月生活费,凑足整整400块钱,为他们购置了第一台正规音响。
从西单市场,到清华大学,15公里的距离,高晓松和蒋涛,一个小心翼翼地推着自行车,一个颤颤巍巍地扶着音响。带着青少年特有的骄傲与自豪,兴奋地走在北京的马路上。
从下午四点到晚上十点,足足六个小时,他们不仅没有觉得丝毫劳累,反而满心雀跃。
因为,他们终于有了梦寐以求的音响。有了音响,乐队算是齐整了。
高晓松经常说,他们最开始玩乐队并没有什么理想抱负,只是为了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酒、追女孩、打发无聊时间。
其实想想,那样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美好?年纪尚浅,不懂社会之忧,只顾携好友尽意浅唱,岂不快哉?
03
家世无忧的少年
特别能折腾
大一期间,高晓松不愿做校园内的囚鸟,一心想着溜出去蹦跶,做一个流浪歌手。
但他的想法太过“离经叛道”,违背家族成长史,家人们并不是很认可。
后来,母亲告诉他,若想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要证明,这条路你有能力走下去。
于是,母亲只给他买了一张去往天津的票,高晓松开始了流浪之旅。
长发飘飘的高晓松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他在街边弹唱一天,只收到了5毛钱,其中的3毛2还是北京“老乡”给他的。
首次流浪失败,他开始乖乖在校读书。
可读着读着,他心中躁动不安的因子又活跃了起来。
1990年暑假,海南有人发来邀请,希望青铜器乐队前往演唱。
海南离北京,路途遥远,且此行毫无保障。乐队内的其他人都选择了放弃,只有他和老狼携手南下。
但他们赚取的费用根本不够两个人回北京,于是,老狼先行北上,而他自己则买了一张去厦门的票。
在厦门一待,便是一年之久。期间创造出了《同桌的你》《麦克》《青春无悔》等经典歌曲。
多次折腾后,高晓松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真的不适合当科学家,便趁着当时高校学子的退学热潮,离开清华,甚至连退学手续都没办。
高晓松曾自我调侃:“当年父母培养我琴棋书画,原本是想让我当一个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家,但最终我却变成个懂点儿科学知识的艺术家。”
科学家当然值得敬重,但艺术家也未尝不好。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法律底线的前提下,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都值得钦佩。
04
人生的前四十年
顺风顺水 轻狂倨傲
高晓松不止一次说过,自己出道即成名,一路高歌猛进,顺风顺水,轻狂得不得了。
虽然《同桌的你》刚递给相关公司之时遭到了拒绝,但音乐人黄小龙发现了这颗“珍珠”,帮助其发行了此歌。
自此,词曲作者高晓松、歌手老狼,在歌坛一炮而红,不可一世。
从小,高晓松心气就很高,年少成名后,愈发如此。
高晓松一直很全能,不仅作词作曲,也能担当广告导演。
当年的他开着林肯车,拿着大哥大,大哥大上面甚至还配着一个超大的汉显bp机,特别拉风!
更重要的是,他的呼机号,全北京独一无二,其他人都是两位数,只有他是一个数——6!
学识、名声和金钱他都拥有,于是,他总觉得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人,其他人都有些笨。
他到底有多狂?
1997年,是高晓松自认为自己最轻狂的一年。
彼时,尚为央视记者的李静前去采访高晓松,却连吃闭门羹。
李静问他,你写歌是为了什么?
高晓松答,泡妞……
高晓松整个人瘫坐在沙发上,所有的问题都爱答不理,仅有的几个回复也是电视台所无法播出的。
李静
龙丹妮
当年,刚出道不久的龙丹妮(“选秀教母”,一手打造《超级女声》系列),带着尚是摄影师的汪涵,到高晓松家里进行采访。
可高晓松呢?
场面上的寒暄也没有,只是摆着一张冷脸浴袍裹身,躺坐在沙发上。
这样的场面自然无法进行采访,却也说不得,因为说了也无济于事。
当时的高晓松就是如此狂妄,甚至几乎放浪形骸。
他召开个人音乐作品会,业界“教父级”的人物跑去跟他握手,夸他词曲做得非常棒。
可是,高晓松连手都没有伸出,因为,他觉得这个人的点评并不好。
这些行为看起来是高晓松“不会做人”,但实际上,就是他对世人的傲视,觉得自己才华横溢,无出其右。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颇有恃才傲物之行,只觉自己风华,行为乖张放肆,睥睨天下。
有才固然是好,因之而傲也可理解,但过度张扬跋扈,便十分惹人厌了。
高晓松过早地看透了生活的本质
认为生活总会狠锤他
于是他趁着年轻,先狠锤生活
05
“一曲未终已被弃于四季,
一梦未醒已委身尘土,
毫无防备。”
四十岁之前的高晓松,作天作地;四十岁之后的高晓松,整个人发生了巨变,不再狠锤社会,开始心平气和度日。
可是现实却是,在你乖张之时,生活尚来不及锤你,但生活总会锤你,甚至在你已然“改邪归正”之时,让你猝不及防。
2011年,电影《大武生》就要上映了,身为导演的他,在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种宣传活动。
人逢喜事,总喜欢借酒助兴,他更如此。
虽然叫了代驾,但代驾没有及时赶来,已经36个小时没睡觉的他,脑子一热便开着车走了。
结果造成了结果造成四车追尾。
这件事在当时闹得满城风雨,大街小巷,人人都知道有个名人酒驾了。
其实,法庭上,律师有提出减刑要求。但高晓松拒绝了。
错了,就是错了。这一次,他想好好反省。
在监狱的6个月,虽然暗无天日,他却也过得无比充实和快乐。
他完成了自己60岁的梦想:看完《大英百科全书》,翻译书籍;同时他也创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
不惑之年的思考,外加6个月牢狱之灾的反思,让高晓松变得更加温柔、平和。
不再高高在上,不再特立独行,慢慢与整个世界和解,也与自己和解。
“原来我觉得 没到四十岁的时候老觉得
四十不惑的意思就是
你就明白了 什么都懂了
然后等到到了四十岁才发现
不惑的意思其实是说
你不明白的事情 你都不想明白了
年轻的时候 每件事情你都想明白
每个人你都想把他仔细看透
甚至这个社会 这个时代 你都特别想去明白
但是其实你明白不了你连自己最爱的人坐对面
你可能都不能全明白
可是年轻的时候就想太明白
因为老觉得 有一些事情不明白 就是生活的慌张
后来等老了才发现
那慌张就是青春
你不慌张了 青春就没了”
——高晓松
享受过全民追捧的快感,也体会了人皆喊打的落魄,经历了两段婚姻,有过一次牢狱之灾……
他曾为了追求姑娘,在胳膊上烫着一个又一个烟点;也曾为了梦想,独自踏上流浪征程,住在楼梯拐角处……
青春年少,他干了不少“傻逼”事,也遇到了不少同样“傻逼”的人。
后来,他中年发福,渐渐有了很多商业身份,人也变得愈发接地气,但他的生活却始终充满诗意和远方。
人到四十,他的外貌变得油腻了,经历无数感情风波最终孑然一人,但他的精神生活却更加富足。
做着自己喜欢的脱口秀节目,遇到一些事情总习惯多发表几句评论,或许不一定全真,但也未必是假;
没有成为护家卫国的科学家,却也成为成功的“谋士”,在阿里巴巴身居高位;
偶尔在公众平台为音乐发声,争取歌曲版权;
在全国各地开设书馆,实现自己心中的文人梦,亦是不甚快哉;
他怀念精英遍地的八十年代,却也能与现在的时代和解;
就连他与身俱来的优越感也开始被他潜藏起来;
……
高晓松曾多次在微博
就歌曲版权之事发文
如今,他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却早已过得顺遂如意,自得其乐。
年少裘马轻狂,中年静观世界,本就是很多人的愿望。
高晓松从来都不是完美之人,有才有情却也难掩傲气,他不是这个时代最完美的典范,却也是这个时代难得的“才人”。
身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去尽情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本该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我们赤条条来到这人世界,一定要好好追寻自己的理想,人生一次,错过了太可惜。
“岁月长,衣衫薄,
各位,不负时光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