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法,又称祛寒法,适用于寒滞经络、脏腑虚寒及亡阳厥逆等证的治疗。《医方新解》言其“对神经、内分泌、循环、消化等系统,大多具有兴奋作用,能增强
全身机能,旺盛新存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吸收,故常用于各系统功能低下以及机能衰竭的病证”;然寒之为病,有伤于表者,有生冷伤于内者,有直中脏
腑者,亦有脏腑功能失调,寒从内生而为患者;因此,临床运用时各有不同。证如《成方切用》所云:“以散兼温者,散寒邪也;以行兼温者,行寒滞也;以补兼温
者,补虚寒也”。
1、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适用于历节病证治。历节病是以遍历关节疼痛或肿大为主证,其成因有肝肾不足,汗出入水者;有气血不足汗出当风者;也有厚味不节,肝肾俱伤者;虽然临床
表现有异,一般可分为风湿与寒湿二种,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重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为风湿偏胜,兼化热伤阴之证,宜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
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如见不可屈伸疼痛者,属于寒湿偏重,宜用乌头汤温经散寒,除湿解痛。
2、通阳宣痹
适用于胸痹、心痛病的证治。胸痹、心痛以“阳微阴弦”为总病机。胸阳不足,而阴邪乘虚上乘,阴乘阳位,二者相互搏结使然,故原文云:“所以成胸痹心痛
者,以其阴弦故也”。治之以通阳宣痹为总原则。然其病邪有痰、饮、寒、湿和水气的不同,加之病者体质有差异,病情有轻重,故具体治疗时亦异。胸痹,证见喘
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者,是阳气不足,痰饮停聚之象,宜括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如兼有心痛彻背,不得卧者,可知病情又重一层,乃痰气阻滞所
致,治宜于上方加半夏涤痰逐饮;如见缓则痛减,急则痛剧,呈发作性者,是上焦阳虚,寒湿阻滞,治宜薏苡附子散缓急止痛。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又审其虚实为要,偏实者,为痰浊壅塞,气滞不通,其症以胸满较著,宜祛邪为先,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偏
虚者,为阳虚正衰,大气不运,属于无形之气痞为患,其症以心痞较甚,宜扶正为急,用人参汤。若胸痹仅表现为胸中气塞,短气,而不见有胸痛或痛亦轻者,属轻
证,有水气在肺,以胸满,短气为主者,宜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有寒气在胃,以心下痞塞为主者,宜橘枳姜汤散理气。至于心痛之证,轻者,心中痞,诸逆,
心悬痛,是寒阻气逆,宜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散寒消痞;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阴盛阳衰,阴寒痼结,宜用乌头赤石脂丸峻逐阴寒。
3、温阳行痹
适用于血痹证治。血痹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证,《内经》云此为“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邪入于阴则为血痹”,可见本病的发生为气血不足,感
受外邪所致,是故“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通痹。
4、温肺散寒
适用于虚寒性肺痿和寒饮郁肺,咳而上气之证治。虚寒性肺痿,《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肺叶如草木之花叶……有冷之痿,如霜杀之则干矣,此肺冷之所以成
痿也”,此阳气不能化气,上虚不能制下,证见多涎唾而不咳,不渴,小便数,或遗尿,头眩,宜用甘草干姜汤温肺复气。若内有寒饮,复外感风寒,以致寒饮上
逆,气道被阻,证见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宜用射干麻黄汤散寒解表,温肺化气。
5、破积逐寒
适用于寒疝证治。寒凝腹中,搏结不散,证见绕脐腹痛,发则冷汗自出,手足厥冷,脉沉紧,宜用大乌头煎破积逐寒止痛,本方药性峻烈,用时应如法煎服: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煮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报,不可一日再服”。
6、温中止痛
适用于中焦虚寒,气不摄血之吐衄,便血之证治。若为中气虚寒,不能摄血,证见吐衄经久不止,面色无华,舌淡,脉虚者,宜用柏叶汤温中止血。若为中焦脾气虚
寒,统摄无权,证见先便后血,或为吐衄,血色紫暗,腹痛喜按,面色无华,神疲懒言,手足不温,舌淡脉细者,宜用黄土汤温脾摄血。
7、温中止呕
适用于中阳不足,寒邪上逆之呕吐证治。若胃中虚冷,寒饮上逆,证见干呕吐逆,吐涎沫者,宜用半夏干姜散温中止呕;若寒邪阻遏于中,胃失和降,证见干呕
呃逆,手足厥冷者,宜橘皮汤温阳散寒,和胃降逆;本证手足厥是胃阳被郁不能布达四末所致,与阴盛阳微,呃逆厥冷之证不同,故不需四逆辈之大剂温补回阳。若
妇人妊娠,为胃虚寒饮恶阻,证见呕吐不止者,宜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散寒化饮,补中降逆。然方中干姜、半夏俱为妊娠禁药,而胃虚寒饮恶阻者又非此不除,这正是
《内经》“有故无殒”之法;陈修园云:“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从方药法度来看:半夏、干姜、人参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是姜汁之性杀
半夏之性也,故无碍。然虽云若是,但对素有胎漏和体弱之人胎气不固者,仍当慎重为要。
8、养血温中散寒
适用于血虚寒疝及产后腹中拘急绵绵而痛的证治。肝藏血,血不足,气亦虚,气虚则寒自内生,证见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而产后血虚,寒气搏结,证见腹中拘急
绵绵而痛;此二者均属血虚内寒,其疼痛必绵绵而痛,喜温喜按为特点,可同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之;对寒多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增温散之功;痛而呕多者,加橘
皮、白术以健脾理气。
9、温中散寒祛湿
适用于肾着病的证治。肾着病乃寒湿痹着于腰部所致,证见身重,腰中冷痛,小便自利,腹重等,宜用肾着汤(甘姜苓术汤)温散寒湿。然肾着之病乃属下焦,
何以用肾着汤治上可愈?其一肾为水,脾胃为土,从生克关系上说土可以制水;其二病在躯体下部,虽属下焦,但肾脏尚无病变,故无须治下,只需使其寒湿散则肾
着可愈!故方中重用干姜配甘草温中散寒,白术伍茯苓健脾祛湿,共奏散寒祛湿,培土制水之功,此系仲景燠土胜水之妙法也。而后世医家以之治疗慢性胃肠炎、肠
功能紊乱、妊娠下肢浮肿,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等病证属于脾阳不足者,而有寒湿之象者效佳,是为临床运用之发展。
10、温阳散寒
适用于虚寒性腹满之证治。虚寒性腹满者,以腹满时减,复如故,按之不痛,脉微弦为特点,但因其湿、饮、寒的偏重不同,应予以分别论治,若脾胃虚寒,偏
于水湿内停,证见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清涎者,宜用附子粳米汤温中散寒降逆;若脾胃虚寒,阴寒上冲者,证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上下攻痛不可
触近者,宜用大建中汤补气温阳;尤在泾认为此系:“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据报道,临床上用大建中汤治疗蛔性肠梗阻,属于虚寒性者确有良效。若脾
肾阳虚,水饮上逆,证见腹痛,四肢厥冷,呕吐,心动悸者,宜用赤丸温阳止痛,化饮降逆。
11、温阳平冲
适用于肾气上冲之奔豚气证治。肾气上冲可分为水气冲和寒气上冲之不同。“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为下焦水气乘虚上冲欲作奔豚之象,宜用苓桂甘
枣汤通阳利水,防止其奔豚发作。若发汗伤阳复加烧针,针处被寒,下焦寒气乘虚上冲,则必发奔豚,此时阳虚阴盛,内外皆寒,宜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温经散寒,内
服桂枝加桂汤温阳散寒,以控制奔豚发作。然汉代使用桂枝与肉桂没有明显的区别,历代对桂枝加桂汤的认识亦异,有主张加桂枝者,有主张加肉桂者;一般认为如
因外邪引起肾气上冲者,则加桂枝以解外邪为要,如因阴盛阳虚肾气上冲引起者则宜加肉桂以温阳平肾为佳。
12、回阳救逆
适用于阴盛格阳的证治。虚寒性呕吐患者,证见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四肢厥冷之阴盛格阳之危急证候时,或虚寒性泄泻患者,证见下利清谷,腹胀
满者,均可用四逆汤急救回阳。若虚寒性泄泻患者出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四肢厥冷者,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之象,此时有顷刻亡阳之险,治宜通脉四逆
汤大剂回阳之品,以急救回阳。
13、温涩固脱
适用于阳虚下利之滑脱证治。若虚寒性肠滑气利,大便随矢气而排出者,是气虚不固所致,治宜诃犁勒散温涩固脱,临床运用时可于本方加入补中益气之品则效
果更佳。若泄利日久,而致虚寒性滑脱,证见下利便浓血,色暗不鲜,舌淡脉细弱者,治宜桃花汤温肠涩肠以固脱。
14、温阳散饮
适用于痰饮证治。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然痰饮为患,乃本虚标实之证,临证时要具体分析病情的标本缓急以投
之。如标证突出者,宜汗、下、行、消以除之。若心下有痰饮,证见胸胁支满,目眩者,宜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培土制水。若水饮微而不甚,短气,属于中阳不
运,不能化水者,必兼见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小便不利,亦宜用苓桂术甘汤培土制水;属于肾阳不足,水气上泛者,必兼有畏寒足冷,小腹拘急,腰痛,小便不
利,宜用肾气丸温肾化水。此外下焦阳虚,水气不化,津液不升,证见小便不利,其人若渴,小腹觉冷者,治宜括蒌瞿麦丸温阳化气利水,然其与五苓散、猪苓汤同
治小便不利兼口渴之证,但五苓散以治水与热互结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之证;而猪苓汤以治热病伤阴之证,三者当区别运用为是。
15、温阳降逆 散寒止呕
适用于胃虚寒凝,或肝寒挟饮上逆的证治。胃虚寒凝,寒饮内停,胃气上逆,证见干呕,胸满等,或肝寒挟饮上犯胃,并循经上犯巅顶,证见干呕,吐涎沫,头
痛等,以上诸为阳气不足,阴寒上逆,治宜吴茱萸汤温阳散寒降逆。
16、温经祛瘀
适用于冲任虚寒兼血瘀引起的崩漏证治。证见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治宜温经汤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本方在妇
科杂病中的运用较广,诸如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月经不调以及产妇恶露不尽,属于本病机者均可用本方加减运用。
六、清法
《内经》“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简言之,清法,就是运用寒凉药物治疗热证。热证,以虚实言之,分为实热、虚热;以表里言之分为表热里热;以病证
言之分为外感热病,杂病热证等;其外感热病之虚实表里之热证治法,在《伤寒论》中已有详细论述。然清法运用于杂病的治疗,除应区别虚实外,还应根据不同脏
腑的生理功能施治之。实者因其火邪、毒邪、暑邪和湿邪的兼挟不同,应分别运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解暑热和清热燥湿之法。虚者因其气虚、血虚和阴虚之
异,又当分别配伍益气、养血和滋阴之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于阴”,王冰《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因此对于阴虚发热患者,又当使用滋阴补水,使阴复而热退。
1、清解里热 益气生津
适用于热盛伤津之证治。太阳中日曷
,证见身热而渴,汗多恶寒,脉大乏力者,是暑伤津气,卫表空疏所致,它是《素问?刺志论》所云的“气虚身热,得之伤暑”之证,应与后世所云:忽然头痛壮
热,汗出大渴,无气以动,昏晕闷倒之中暑区别,中日曷
者,治宜人参加白虎汤清解暑热,益气生津。此外消渴患者,证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是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亦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止渴,益气生津。
2、养阴清热
适用于百合病证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此病可因热病转化而来,或情志不遂,暗耗阴血引起;其主要表现为心肺阴虚,致百脉不和,神志
被扰,出现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为、感觉失调和阴虚内热的见证,临床上一般以神志恍惚去来,莫可各状,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辨证要点,治宜百合地黄汤
养阴清热;如系误汗后,则宜百合知母汤清热生津;误下后,宜滑石代赭汤清热降逆;误吐后,则宜百合鸡子汤补虚安中。如果病证经久不解转变成渴者,可外用百
合洗方以利百脉,内服百合地黄汤;其后仍渴不止者,则宜括蒌牡蛎散以生津止渴,若转变成阴虚发热为盛者,宜用百合滑石散补虚清热,使热从小便而出。
3、清热利湿退黄
适用于湿热黄疸的证治。若胃热脾湿,谷气不消,搏结于中焦而发黄者,则病为之谷疸,应分辩湿热之偏重分别论治之:湿热内盛,证见寒热不食,食即头眩,
心胸不安,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者,宜茵陈蒿汤清泄湿热;湿邪偏重,证见头身困重,胸痞,呕恶,苔微黄者,宜茵陈五苓散利湿化浊,佐以清热。因嗜酒过多胃中
湿热内结而发黄者,为病酒疸,证见心中懊忄农 而痛,身热,大便难,小便不利,治宜桂子大黄汤清泄湿热。
4、清热止利 和胃止呕
适用于热利兼呕的证治。邪热内陷,下迫于肠,上逆于胃,证见干呕而利;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认为:“此伤寒热邪入里作利,而复上行为呕者之法;而杂病肝胃之火,上冲下注者,亦复有之”,治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5、清热补虚 降逆和胃
适用于胃虚有热的证治。胃虚有热,气逆上冲而证见哕逆者,治宜橘皮竹茹汤。《成方切用?治气门》云此:“治久病虚羸,呕逆不已;亦治吐利后胃虚哕
逆”;并引“徐忠可曰:此胃虚而冲逆多哕……故以参甘培胃中元气,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温下其上逆之气,以姜枣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阳渐畅而下达,谓上焦受
于中焦,而中焦亦禀气于上焦,上焦即宣,中气自调也”。
6、清热除烦
适用于热扰胸膈的证治。下利后,余邪未尽,无形之邪热结聚胸膈,证见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宜用栀子豉汤透邪泄热,解郁除烦。据报道本方运用于急性胆
囊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胃炎,食道炎等有胸中郁闷,心烦不安者配合使用有较好疗效。
7、清热燥湿 解毒止痢
适用于湿热痢疾之证治。湿热交结,迫于大肠,证见下利后重,泻下脓血,肛门灼热者,治宜白头翁汤。如产后热利下重或阴虚血弱而热痢下重者,可于上方加
甘草、阿胶以治之。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头翁汤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并能杀灭阿米巴原虫滋养体,因此本方用于急性菌痢,阿米巴痢,急性肠炎,
以及某些慢性肠道疾患均有较好的作用。
8、清热燥湿 解毒泻火
适用于浸淫疮证治。浸淫疮,似与现代之脓疱疮、湿疹相类,小儿多见,多从起逐渐向下蔓延至颈下、腋窝、腹股沟等处,皮肤奇痒,搔之出水,甚至感染化
脓,病情往往迁延难愈,治宜用黄连粉,但方未见,目前多认为系黄连一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取黄连苦以燥湿,寒以清热而直拆
心火。笔者曾用本方中西结合治小儿浸淫疮,方用黄连、青黛、扑尔敏、氯霉素、维生素C共末之调凡士林外用,累验神效。
9、清肝安神
适用于虚劳病,虚烦不得眠的证治。《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螟;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虚劳病肝阴不足,阴虚阳胜,虚热内扰,故
虚烦不得眠,治以酸枣仁汤养阴清热,安神宁心,使阴阳平衡协调而烦去眠安。
10、清热润燥 化痰降逆
适用于虚热肺痿证治。《临证指南》云:“唾久不已,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证成矣”。肺痿一证其病位在肺,而其源在胃,为胃阴不足,胃虚有
热使然;热在上焦,肺胃津液耗损,虚火上炎,证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治宜麦门冬汤益胃润肺,化痰降逆,使胃得其润,肺得
以滋,则虚火自降。
11、清热滋阴利水
适用于水热互结而阴已伤的证治。本病因热邪入里较久,水热互结,而郁热伤阴,证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治宜猪苓汤滋阴利水。
七、消法
消者,散其积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消法,具有使气血痰火湿食所结成之病邪渐消缓散的作用,仲景运用消法于杂病证
治中尤较其他治法为多,各种病邪积结所引起的病证均可运用消法。《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云:“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因此,在临
床具体运用时,应根据体内气结、瘀血、痰积、湿积、水积、火积、宿食等有害物质,而分别施以行气、活血、化瘀、祛湿、利水、泻火、消食等法。
1、消症化积
适用于疟母不消的证治。疟病经久不愈,致正气偏衰,疟邪借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为疟母,证见肝脾肿大,胁下有痞块,寒热时有发作,治宜急以鳖
甲煎丸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组织完密周到,临床上凡肝脾肿大属于血瘀气滞者均可选用。
2、化瘀消症
适用于妇人症病下血的证治。妇人素有症病,现复受孕,未到三月,忽漏下不止,脐以上胎动者,是为症痼害,宜用桂枝茯苓丸去其症积,使新血得以养胎。笔
者认为:本方证以治妇人症病下血较为妥当,因为素有症病之妇,虽云可孕,但必竟是极其少见的,且从临床实践来看:本方不仅对治宿有症病而复孕下血者有效,
同时对妇人症病下血者亦有良效。余曾治一妇人,停经三月余,忽见阴道下血不止。初,有类早孕反应,经某县人民医院尿妊娠试验(+),诊断为先兆流产,治以
安胎之法,二日无效。复邀余诊治,询其下血似屋漏水样,间或有紫暗色血块,自觉小腹部冷痛,脉沉迟。余亦认系症病复孕而被寒袭所致。处桂枝茯苓丸加艾叶,
阿胶二剂。进一剂下血更多,而家人更慌,复邀余同往诊视,询其血色暗红,此为佳象;次日进二剂尽,致晚流下一块约6×8cm大小的血块,其后流血减少,遵
原方调治三日而愈。后复去人民医院做尿妊娠试验阴性,如是豁然,此乃瘀血症积,复受寒袭,内阻子宫所致,非孕也。故医者治疾应不拘于假象,当“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活血化瘀
适用于瘀血为患的证治。如虚劳日久,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以致瘀血停留于体内而成干血,证见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治宜大黄庶虫丸
补虚活血化瘀。仲景在杂病中运用虫类药祛瘀还有抵挡汤和下瘀血汤,然彼二者均为内有瘀血,身体未虚,故纯用攻逐;而此为五劳虚极,内有干血,而宜攻补兼
施,峻剂丸服,以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若产后气滞血郁,气机不通,证见腹痛而烦满不得卧者,宜用枳实芍药散行气活血。若妇人月经期或产后,风邪乘
虚侵入腹中,与气血相搏,以致血滞不行,证见腹中刺痛者,宜用红蓝花酒通经活血,行气破滞,“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然方中虽未用治风之药,而实治其
风也。若瘀血内停致妇人经水不调,证见少腹满痛,按之有硬块,月经量少,色紫有块,舌质紫暗,脉涩者,治宜土瓜根散以活血通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推而广
之,如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根据瘀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有通窍活血汤、身痛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证治的记载,临证时可以
随证选用。
4、活血化瘀 利尿泄热
适用于瘀血挟热之小便不利和皮水兼厥的证治。瘀血挟热,内阻膀胱气化失司,证见:小便不利,尿道疼痛,甚或血尿者;宜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化瘀利窍泄
热。《水气病篇》“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可知病皮水者,内有郁热,而水邪外盛,阳气不布于四末,亦可用蒲灰散治之,此乃仲景宗《素问?汤液醪醴论》
“去菀陈 ”的治法,使郁热得以清,水邪得以消,而阳气可伸则厥自愈。
5、通络散结
适用于肝着病证治。证见:胸胁胀,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若时,饮热可解,宜旋复花汤下气散结,活血通络。此为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若气滞偏甚者,可选
用《圣济总录》蹈胸汤,方用枳实、薤白、橘皮、桔梗、生姜、甘草等;若血瘀较甚者可选用血腑逐瘀汤。
6、散结逐饮
适用于瘀饮聚结胃肠和支饮久伏膈间之证治。痰饮聚结胃肠,若病偏于上,水饮停于胃,证见心下坚满,自利反快,脉伏,虽利而心下续坚满,宜用甘遂半夏汤
散结逐水;若病偏于下,饮结肠间,证见腹满,肠呜而便秘,口干舌燥,宜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使肠间水气从大小便分利。支饮久伏膈间,肺胃气机被阻,营卫运
行不利,正气已伤,证见:喘满,胸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宜用木防己汤蠲饮散结补虚;若服汤后仍痞坚结实者,为正虚邪实之候,宜用木防己去石膏加伏苓
芒硝汤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7、利水散饮
适用于一般支饮偏于呕吐眩悸之证治。支饮停于心下,呕吐反不渴者,宜用小半夏汤治之。《呕吐篇》“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说明本方为止呕之
祖方,从药物功能来看:半夏涤痰降逆,生姜健胃止呕且能杀半夏之毒性,二者伍用共奏散饮降逆、和胃止呕之功,确为止呕之要方,仲景每以此随证化裁治呕,其
意亦然。若膈间有水,清阳不升,或上凌于心,或下停于胃,证见:呕吐,心下痞,头眩,心悸者,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利水降逆,以治眩悸;若心下有支饮,使清
阳不升、浊阴上冒,其若冒眩者,用泽泻汤利水升清。
8、化饮降逆
适用于饮停中焦以致气逆于上的证治。若寒饮搏结于中焦,使上焦阳气闭郁,气机受阻,证见: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自觉心中烦闷不已者,宜用生
姜半夏汤辛散寒饮。《素问?五常政大论》“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故运用本方时应注意“小冷分四服”的反佐方法,使药物能持续发挥作用,则胃中寒饮逐渐消
散。若胃中停饮,脾失健运,证见:吐而渴欲饮水者,宜用茯苓泽泻汤化饮健脾利水。
9、补脾消痞
适用于气分病之中阳不运,饮邪痞结之证治。脾弱气滞,失于输转,致水气痞结于胃,证见:腹痛痞胀,心下坚,大于盘者,宜用枳术丸行气散结健脾利水。
10、排脓解毒
适用于肺痈成脓的证治。风热郁肺,痰瘀蕴结,肺叶腐溃,证: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宜用桔梗汤排脓解毒。肺
痈相当于今之肺脓疡,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一般认为:桔梗汤用于重症患者常嫌药轻,因此多主张用桔梗汤合《千金》苇茎汤,验之临床累效。《经方实
验录》则认为治肺痈之方“殊有轻重层次之分,苇茎汤最先而轻,桔梗汤为中,葶苈大枣泻肺汤最后而重”,其说亦可供临床参考。
11、解毒排脓 渗湿清热
适用于孤 和近血证之证治。二者同为湿热郁结,以致瘀血内积所致,故可同用赤小豆当归散治之。如孤病
湿热郁遏,蓄血不解,湿热不化酿成痈脓,证见:脉数,微烦,汗出,默默但欲卧,目赤如鸠眼,目四眦黑,能食者,宜用当归赤小豆散祛瘀生新,解毒排脓。近血
证,因湿热蕴结于大肠,迫血下行所致,证见大便下血鲜红,先血后便或兼脓液,大便不畅,苔黄,脉数,亦可用赤小豆当归散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12、排脓破瘀 辛热散结
适用于慢性肠痈化脓偏阳虚之证治。证见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脉伏,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者,宜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临床上多用本方治里虚而热不盛、体虚脉弱之慢性阑尾炎已成脓未溃者最宜。
13、通阳利水
适用于水饮之邪,停聚体内,阳气被遏的证治。如皮水患者,乃脾病水液潴留于四肢皮肤,阳气被阻,证见:四肢肿,肌肉聂聂动者,宜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
表里分消;如水饮内停,肺气闭郁,胃失和降,上凌于心,心阳被遏,证见:心下悸动,喘呕者,治宜半夏麻黄丸发越阳气,蠲饮降逆,如痰饮结于下焦,膀胱气化
不引,水气上逆,让见:脐下悸,吐涎沫癫眩,小便不利者,治宜五芩散通阳化气利水。
14、开结化痰:适应于“梅核气”证治。本病乃因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上逆咽喉,证见自觉咽中梗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者,治宜半夏厚朴汤开结化痰以降逆气。
治血虚内寒之寒疝和产后腹中痛等等,均为补虚祛邪之实例,已如前法述,这里就不再作赘述。
八 、补法
补法,是遵《内径》“劳者温之
”,“损者益之”,对虚者进行补益的治疗方法。它由滋养强壮一类药物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增强人体机能活动,补充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作用,适
应于身体虚弱,精神疲倦,血液亏损,律液不足等病证,仲景运用补法,突出表现在重视脾肾,盖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真阳所寄,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
源,故脾肾不足,实为各种虚之根本。在虚实挟杂的情况下,即强调扶正,又注意祛邪,使之无犯“虚虚实实”之戒,“补不足,损有余”,在用药配伍上,则根据
“气为血帅,血由气生”,“阳生于阴,阴生于阳”的相互关系,又特别注意刚柔相济,使之补而无过,补而不腻,则气血阴阳之生化无穷矣。
1、补中益气 调和阴阳
适用于阴阳两虚之虚劳证治。证见: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治宜小建中汤建立中气,以调整阴阳之偏胜;若阳气较
虚,兼见自汗或盗汗,身重或不仁者,宜用黄芪建中汤。《何氏虚劳心传》认为“所以仲景治虚劳,惟用甘药建中气以生血化精……盖脾胃之强弱,动关五脏,况土
强则金旺,金旺则水充”,尤在泾亦谓:“欲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因此,使中气建立,而气得以四运,则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俾阴阳得以协调,诸寒热
错杂之证可愈。
2、补阳摄阴止遗:
适用于阴阳两虚之遗精或梦交之证治。失精家,阴虚及阳,精血衰少,证见: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芤动或微紧,治宜桂枝
加龙骨牡蛎汤潜镇摄纳,调和阴阳。《成方切用?表散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引“徐忠可曰:阴虚之人,大概可助肾,故以桂枝芍药通阳固阴,甘草姜枣和中上
焦之营卫,使阳能生阴,而以安肾宁心之龙骨牡蛎为补阴之主”。
3、温补肾阳
适用于肾气不足的证治。临床上凡虚劳腰痛,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遗尿,浮肿,痰饮咳喘,消渴等属于肾气不足者均可选取用肾气丸治
之。如虚劳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证见:虚劳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可用肾气丸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又如下消证,肾阳衰微,不能化气
以摄水和蒸腾津液上润,证见: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可用肾气丸温肾化气;又如妇人转胞,因肾气虚弱,膀胱气化不行,水气不化,饮邪上逆
所致者,证见:不得溺,烦热,倚息不得卧,而饮食如故,亦可用肾气丸振奋肾气,使气化复常,小便通利,其病自愈。
4、安中益气
适用于产后虚热烦呕之证治。妇人产后,津气虚弱,阴血不足,致虚火内扰,胃气上逆,证见:烦乱呕逆者,宜用竹皮大丸安中益气,方中重用甘草以益气,与
桂枝伍用更能辛甘化气,枣肉补益中焦,竹茹,石膏甘寒清热,降逆止呕,白薇性寒以退寒热。若热重者,倍用白薇清浮热,烦喘者,宜加柏心宁心润肺。
5、养阴宁神
适用于脏躁证治。脏躁证似今之癔病,皆因情志过激,以致肝郁化火伤阴,内脏阴液不足,虚热躁扰。证见:精神失常,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甚或呈癫痫样痉
挛发作,象如神灵所作者,《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宜用甘麦大枣汤以养心安神,补中缓急。
6、调补冲任 固经止血
适用于妇人冲任脉虚,阴血不能内守而致下血的证治。证见:月经淋漓不断之漏下者,或为半产后下血不止者,均可用胶艾汤一方通治。盖本方即可调补冲任之
不足,和血止血,又可暖宫调经,故为妇科中常用的有效方剂。临床上凡妇女崩漏,胎漏,痛经,或月经不调属于血虚冲任损伤者均可用本方加减运用;但本方中当
归、川芎、艾叶乃辛温气胜之品,故血分有热,或肝火过旺者,则非所宜。
此外,如汗法中的薯蓣丸治虚劳病之风气百疾,温法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血虚内寒之寒疝和产后腹中痛等等,均为补虚祛邪之实例,已如前法述,这里就不再作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