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连两则消息让银行业蒙圈了:
先是9月6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称:招商银行是中国最危险的银行。认为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或许只是看上去很美,细究下去,就会发现问题正在酝酿。招商银行严重依赖理财产品, 发行的理财产品余额约有人民币2.1万亿元(合3,160亿美元),是中型银行中最多的,并且称招商银行大量使用了所谓的资产管理计划,上半年这类敞口增加近20%,达到人民币4,000亿元以上,这里很可能是许多不良贷款的藏身之处。同时认为招商银行的利润正承受压力。
无独有偶,北京时间7日消息,穆迪把交行的基础信用评估从Baa3下调一档至Ba1,使该行从投资级跌入垃圾级。穆迪声称,“调降交行的基础信用评估是因为,跟其他国有银行相比,交行的融资状况更差,并且市场融资成本升高的环境导致其盈利能力承压,”。
尽管我们的舆论一直对阴谋论持批评态度,认为凡事没有那么多的阴谋。但是,美国的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还真的是让人看不懂,说没有阴谋,好像也太巧合了,评级公司和媒体同时对中国的两家银行出手,媒体虽然只是文章但传播却极广,影响力不可低估。而穆迪对交通银行直接下手,野蛮地直接将交行的基础信用评估从Baa3下调一档至Ba1,直接让你的投资价值变成了垃圾级,在交通银行没有发生重大变故、没有发生重大案件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这种变化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今年以来,招商银行应该说自我感觉良好,而支撑这个良好感觉的是实实在在的数据,一季度盈利额首次超过国有五大行中排行“老五“的交通银行,二季度实现不良双降,净利润增长重回两位数。让我们以数据说话,招商银行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92.59亿元,同比增长11.43%。不良贷款率1.71%, 较上年末减少 0.16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 1.29%、 19.11%,同比分别提升 0.01 和 0.04个百分点,为 2012 年以来首次同比提升。应该说,招商银行的数据对得起良好的感觉,在目前中国经济大环境下,在中国的银行转型的大背景下,在银行的不良资产大暴露的情况下,招商银行实现利润的两位数增长,实现不良的下降,实现ROA\ROE的双提升,确实是一件值得可喜的事情。而招商银行的业务优势:体系化的零售银行业务优势遥遥领先,成本已经在多年经营后持续被摊薄;金融科技领先优势将继续降低其成本收入比,也将提升ROE,提升了估值。为招商银行的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被认为是一大隐患的理财业务风险增加,实际上却是总体金额下降,结构实现了良好的优化。数据显示,招商银行上半年理财余额2.13万亿,较16年年末减少10%,而其中: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规模1.79万亿,同比增长8.08%,占全部理财业务资金余额的84%;其他类理财产品余额只有3000亿,较去年末大幅下降近5000亿。另外,净值型产品余额1.6万亿,较上年末增长2.22%,占比75.72%,较上年末提高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