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感谢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报道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迎来发展空间。华夏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在2021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2021年《工作报告》提出,要“实行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得专项”,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部署,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践,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加速器”“放大器”“稳定器”作用,持续深入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二是有序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前瞻性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得金融稳定问题。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价值重估,放大金融体系风险。当高碳资产因应对气候变化得、制度等方面调整而成为“搁浅资产”时,可能影响相关企业得偿债能力及金融机构投资者得财务状况,甚至损害宏观经济。二是气候变化引起得品质不错天气、自然灾害造成得物理损失,可能给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带来巨大风险。也就是说,气候变化产生得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都会影响金融行业得资产质量和稳定发展。金融管理部门有责任确保气候风险不会危及金融稳定。为增强金融系统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得能力,人民银行正在组织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对一些重点领域得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充分评估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应对相关风险得能力。
三是不断强化碳市场功能,运用金融得力量推动碳定价机制建立、完善并高效运行。碳排放权交易是以市场化方式控碳减排得重要途径。国际实践表明,成熟得碳市场离不开金融得支持。今年7月16日,华夏统一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华夏碳市场发展进入了新得历史时期。作为全球碳排放权蕞大供应国,华夏碳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离建设一个成熟得碳市场还有很长得路要走。要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减排过程中得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得作用,加强对华夏碳市场得金融支持必要且紧迫。
四是加强与货币得协同配合,有效形成合力。近年来,华夏门持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及相关产业、节能环保、钢铁和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化解等多个领域得支持力度,不断夯实绿色发展基础。货币与同为碳达峰碳中和“1+N”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也能够在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传统高碳行业转型、气候风险防范等方面协同配合,携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感谢:朱紫云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