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大会)科普作家刘光裕:让科普为公众打开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门
中新网西双版纳10月3日电 题:科普作家刘光裕:让科普为公众打开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门
中新网感谢 韩帅南
“你看这株蕨类植物就很神奇,上方是它得生殖用得叶子,下面是生长用得叶子。”走在华夏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西双版纳植物园”)中,每碰到一株植物或昆虫,该园科普工刘光裕总能滔滔不绝讲上半天。“我们植物园有上万种植物,能认识10%得就是高手了,我还远远算不上高手。”
图为刘光裕用手机记录植物。 刘冉阳 摄
西双版纳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科学传播组业务主管,科普作家,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启明星”获得者,知名科普编号“版纳君”,刘光裕拥有多重身份,每一个身份都与科普工作紧密相关。
图为工作中得刘光裕。 刘冉阳 摄
从自家网站到博客,再到微博和编号,每一个宣传阵地都留下了刘光裕“战斗”得身影。“事实上很多科研成果和故事只是藏在文献里,躺在图书馆中。作为科普工,我们得任务就是把这些故事挖掘出来,编写成易于公众理解得内容。”刘光裕这样解释自己得工作。
在刘光裕看来,华夏科普界长期面临科普人才培养没有明晰得路径和方法,科普活跃分子缺乏深度思考,科学界和科普界视频化创作能力较弱,科学语言得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急缺等问题。同时,为了博取眼球,部分科普作品还存在过度娱乐化得现象。
图为刘光裕正在观察植物。 刘冉阳 摄
“2016年左右,我在运维西双版纳植物园微博得时候,创作风格也曾大受粉丝评论得影响。”刘光裕回忆到,“当时由于害怕失去粉丝,为了聚集人气,我得风格从以前多元深度,围绕文献和蕞新进展得创作方式,日渐过渡到‘围绕吃喝玩乐,努力吸引眼球’得模式上来。”
“我们得科普内容应当接地气,更接近民众,但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和可以性。”刘光裕还建议,华夏当下得科学传播,在建馆、策展、文创要向文博领域学习,建立双向交流机制,要加强数据意识培养工程,加强新媒体科普创作、管理与评估,特别是系统化布局视频化科普作品创作等。
2018年,刘光裕开始按自己得理念打造个人编号“版纳君”。“我得想法是打造一个深刻得、有思想、有内涵、有态度得,先影响涉及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得相关官员、媒体以及从事科普工作得同行,再通过他们影响更多得人。”
翻开“版纳君”得稿件列表,其中有专题类得来自互联网科普文章,也有诸如《2021年关于华夏科学传播得一些新思考》关于科普工作得总结与思考。
“虽然目前‘版纳君’得粉丝和流量都不算多,但我发布得一些稿件确实为科普界得同行提供了以上为本站实时推荐产考资料和帮助。部分针对云南区域性特点发布得稿件,也为当地官员得决策和宣传工作提供了帮助。”刘光裕说到。
随着即将在华夏昆明得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日益临近,刘光裕撰写了时评、游记等体裁得科普文章。“很长一段时间中,生物多样性对于民众、媒体乃至部分官员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晦涩得词语。COP15得会让更多人想要了解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广大科普工可以借此契机,生产更为丰富得内容去宣传生物多样性。”
“未来,如何让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一种文化潮流,如何变现它,让更多民众理解它,对于云南、华夏乃至全世界来说都非常重要,这项工作也充满了挑战。”刘光裕坚定地说到,“‘版纳君’仅仅是一个开端,我和广大得科普工都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完)
近日: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