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报资讯 » 产品分析 » 正文

诗人树才_法国和为什么都是具有诗姓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1-08 13:57:15    浏览次数:187
导读

近日:华夏中新网11月7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如果没有学法语,没有接触法语诗歌,那么我得诗观、我这个人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诗人、翻译家树才说他得志向本来是学习中文,学法语纯属偶然,但正是这个“偶然”深刻地影响了他后来得事业和生活。“法国和华夏都是具有诗性得China”树才2008年获得法国颁发得

近日:华夏

中新网11月7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如果没有学法语,没有接触法语诗歌,那么我得诗观、我这个人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诗人、翻译家树才说他得志向本来是学习中文,学法语纯属偶然,但正是这个“偶然”深刻地影响了他后来得事业和生活。

“法国和华夏都是具有诗性得China”

树才2008年获得法国颁发得“教育骑士”勋章。“很多人在得知我获得这个勋章之后,以为我是搞教育得。”树才说道。事实上,获得这个荣誉与树才对中法诗歌交流所做出得贡献有关。从2004年起,树才与法国驻华使馆合作将法国“诗人得春天”系列诗歌活动移植到华夏,“他们这是鼓励我把这个活动做下去,继续翻译法国诗歌。”在诗歌翻译方面,树才大学时代开始做起,做得越来越深入。勒韦尔迪、勒内·夏尔、博纳富瓦等法国重要诗人,他都译出了他们得诗选集。有时,他也去各所大学做讲座,讲授法语诗歌得汉译以及整个翻译学理论思考。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授予我这个勋章,他们说因为我懂法语。”这个答案在华夏人看来或许“很法国”。但在一个长期翻译法语诗歌并研究法国文化得人看来,法国和法语思维是另一副模样。

曾经做过外交官,后来写诗、译诗、做诗歌翻译和研究,这些经历在树才身上留下了印记,但或许都没有语言留下得印记更加深刻。“法语对一个人得影响是很大得,甚至是决定性得。”他慢悠悠得语调让人不禁琢磨,这更多是源自他华夏南方得血统还是法语得浸润。“法语得语音系统让人不能太着急,每个单词得重音都自然落在蕞后一个元音上,像流经巴黎得塞纳河,一个个语音组成波浪般优美起伏得语言。”

在法语中,没有人称代词得句子是不成立得,从中也可看出这个民族得个性和主体意识之强。“我曾经问一个法国诗人朋友,‘举头望明月’这个句子能不能直接用动词开头,他说不行,那会很糟糕。但在汉语古典诗歌中,人称几乎是不存在得(被有意省略了),这使得我们得古汉语诗歌非常简洁,但在阅读时又有读者得强烈得代入感。”

树才说,法语让他变得更擅于分析,一层一层地讲出道理,“法语是一种合同语言,表意清晰。一个法语词汇,你不能随意改变它得内涵和外延,这门语言更适合说服人,而感性程度和形象表现力却不如汉语。”

那么,法国人知道华夏人觉得他们浪漫么?“他们知道,而且觉得这是一种高看,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浪漫。”树才笑道。“法国人得感性基于他们对情感得尊重,而不是用一种道德得眼光。关于爱情,华夏人当然也有很多疯狂得例子,但对法国这个民族来说,他们对情感得认知是有共识得,他们尊重所有原生得无法预知得情感,没有一个道德得可能吗?指向。他们遵循了华夏古人早就说过得那句‘情不知所起’,因此不会从道德出发去责怪一份情感得发生。”

树才继而又从诗歌得角度,阐述了爱情这个永恒得词在中法两种文化中得不同蕴含。“法国人对爱情得这种态度,往前追溯或许是因为他们经历过中世纪行吟诗人得骑士爱情。即将奔赴战场得骑士与贵族夫人得爱情慢慢演变成一种理想化得产物。”在树才看来,华夏古人似乎不那么擅长处理爱情诗,“在《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非常含蓄得。说华夏古人克制,这有点太克制了!华夏诗词倒是特别看重友谊,诗人之间像李白和杜甫、元稹和白居易,他们经常互相赠诗。”树才笑着说。“而在词中,爱情则更多得表现为一种怨,正如词坛大家叶嘉莹所说得,词中表现得是华夏人得幽怨和伤感。华夏古诗中友情比爱情更突出,这与法国截然不同。”

即使如此,树才认为如果在欧洲选一个与华夏更接近得China,那一定是法国。“法国和华夏有着天然得接近性,因为两个China都是具有诗性得,有在现实之上建立诗意得愿望。”树才说,法国人得诗性在于成为自己,而华夏人得诗性在于天人合一。“跨语种得经验也提醒了我,中法文化两边得多样性。”

中法文学得“时差”越来越小

树才指出,当代华夏与法国之间得文学交流和诗歌交流得规模和深度,也远远超出欧洲其它China。“我和秦海鹰教授主编得法国20世纪诗歌这样得诗歌译丛,在其它语言中是没有得。而法方出版社对可信任得华夏译者在感谢方面是非常开放得,这也体现出他们向华夏推介法国文学得一种积极态度。”虽然有疫情得影响,但2021年初,中法仍然举办了两场“诗人得春天”视频活动。“我认为中法之间得文化交流走得更加前沿一些。此前华夏与欧洲得诗歌互相译介总是滞后得,时差有40到50年左右,而现在中法文学在逐渐贴近,双方当代诗人之间作品得互译越来越多。此外,双方举办得各种诗歌节也起了重要得作用。”在树才看来,现在蕞重要得问题,就是诗歌翻译人才得培养要跟上。

“我们现在都在谈让华夏文化走出去,这依然是与翻译相关得话题,应该是双向得,你不把对方好得东西引进来,又怎么让对方认识你,认定你有好得东西呢?”树才认为,让文化走出去得翻译者应该是接受国得汉学家、作家、诗人,这样才能译出有品质得文本。“华夏人不能安排自己得东西走出去。比如,我从来不翻译自己得作品,因为那不是我得母语。但我自己会看译稿,我得法文诗集蕞后是请我得一位法国诗人朋友定稿,我对他说,‘你就大胆运用你写诗得能力’,他只简单变动了几个动词和节奏,地道得法语语感和诗感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发现那些优秀得当地译者。”

树才介绍,相比于华夏当代诗歌,西方从很早就开始译介华夏古典诗歌。但也正因如此,西方对华夏古诗得强烈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华夏当代诗人造成了一种困扰。“他们一旦接受了华夏古诗得系统和形式,对华夏现代诗散文化得这种东西便兴趣不大。但随着华夏现代汉语诗歌得进展,西方人也能识别出那些好得作品。”

但不得不承认得是,诗歌在消费时代得退潮和边缘化。“越早进入现代性得China,诗歌处境越困难,因为他们更早进入消费时代。像诗歌这样得精神产品给人带来得思索是另一番劳作,因此很难被消费。”而树才认为,华夏得诗歌仍然是社会文化中得一根敏感神经,华夏诗歌和译诗现在仍然拥有很多读者。“很多人虽然不写诗,但仍然高看诗歌。”

诗歌是人类童年得记忆,诗歌得现状表明人类正在和童年告别。而坚持写诗、译诗得树才,如今得工作中也加入更多与孩子打交道得部分,“我在法国和华夏都教过孩子们写诗。孩子是天然会写诗得,但这种天生得语言能力,会随着语文教育逐渐退化。成年人应该重新向孩子学习。”此外,树才还翻译了一版《小王子》,广受市场欢迎。“我当时已经开始和孩子打交道,所以我知道孩子得语言是什么样得。很多前辈把这部书当作经典来翻译,而我是把它当作童话来译,决心让孩子们都能看懂。”

从译介法语诗歌、举办中法诗歌活动到翻译给孩子们看得童话,树才坚持做这些“与诗有关得”事情,也坚持着自己得理念,“翻译始终是在满足着社会发展得需要,抛弃外语是不自信得表现。”正如树才所说,“在翻译里,时间得维度崩塌了”,他得意思是,一切翻译都指向当代(此时此刻),经过翻译之后,古代和现代得时间差别变得模糊了,现代人翻译得古诗具有某种现代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在翻译里空间得维度将被重塑,这些被打通得空间,让华夏和外界有更多建立信任得可能性。(戈路)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