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3周,看完了这部剧。之所以会知道这部剧,是因为在抖音里看到了延年和乔年英勇赴死的片段,眼里带着光,脸上带着笑。仿佛他们不是要去赴死,而是要走向光明。
他说你们也许不知道我是谁,但你们一定知道我的父亲。陈独秀。因为这么一个小片段,入坑这部剧。
全部看完,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好几次都泪流满面。
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幕,一个是郭心刚因巴黎外交和会失败,收不回青岛,而在湖边坐了一夜,一夜白了头,后面拖着病体参加五四游行,留下血书,还我青岛,最终在医院去世。他对家乡满怀热爱之情。临死发出了,这个还有救吗?这个到底要往哪里走? 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人世。
还有一幕是陈独秀外逃去广州的路上,和李大钊一起遇到了一大批的难民,从各个地方来的,没吃的,没穿的,冻死的,饿死的。一年四季,河上飘的都是尸体。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怎一个惨死了得。陈独秀掩面大哭,李大钊也眼里含泪。由此,陈独秀和李大钊在此相约立党。立誓用共产主义彻底的来拯救这个。他们这一次坚定地举起了拳头,庄严立誓。为了这个,为了人民。真的突然就泪流满面。
这部剧让你能感受到每一个人物鲜活生动地站在你面前,你能和他深深的共情,每一个长镜头,每一个人物,动物,景物的特写,都能让你感到为之一震。
鲁迅,以笔为剑,直指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根源,以求唤起民众的民智,以此来拯救这个民族。他在书房里文思泉涌,日夜不辍,让你能感受到狂人日记,是如何在癫狂,黑暗中,像一道光一样产生的。书里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争相抢夺人血的愚民,残酷至极的侩子手,突然就跃然纸上。
剧中还能让你感受到文化人的修养,全剧的鞠躬,不论你是什么派系,拥护什么党派。文化人的礼貌贯穿全剧。还有文化人的坦荡,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辜鸿铭,黄侃,林纾等人虽然是保皇派,在学术上有分歧,有争论。但是都在爱国上是一致的,不屑做私底下见不得人的事,也不屑与小人一伙。
蔡元培,北大校长,我只能用大智慧来形容他。在北大他是所有人的中心。倡导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开放,开明,创新。对人才求贤若渴,大事上,冷静,机智,果敢。对学生是小爱,对是大爱。
胡适,奉行只谈学术,不谈。不能否认其在学术中做出的贡献,但其没有大格局,说到底,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才会导致与其他人分道扬镳。
还有邓中夏,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等一代年轻人为探索中国道路,做出的一系列努力,有的甚至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