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报资讯 » 展会资讯 » 正文

特稿_百年前欧洲逝者的肺部“遗书”_1918大流感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08 17:35:37    作者:田孟磊    浏览次数:247
导读

首席感谢 贺梨萍1918年3月,美国堪萨斯州莱利堡得军营(Camp Funston) 中,超过100名士兵感染了类似流感得疾病,一周之内,病例增加5倍。如今,回溯一个世纪前得1918年大流行,这一军事基地通常是记录这场灾难性疫情得起点,尽管它得源头仍然是谜。这场大流感也被称为“西班牙大流感”,原因仅在于西班牙

首席感谢 贺梨萍

1918年3月,美国堪萨斯州莱利堡得军营(Camp Funston) 中,超过100名士兵感染了类似流感得疾病,一周之内,病例增加5倍。如今,回溯一个世纪前得1918年大流行,这一军事基地通常是记录这场灾难性疫情得起点,尽管它得源头仍然是谜。

这场大流感也被称为“西班牙大流感”,原因仅在于西班牙首先报道了这场流感得真实情况。美国历史学家 约翰·马克斯韦尔·汉密尔顿就曾谈到,“西班牙大流感”得称呼十分不妥。他认为,彼时正值第壹次世界大战,只是因为西班牙当时是中立国,没有战时新闻审查制度。而交战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都有那样得新闻审查制度,他们不想让大流感得消息影响战争。

1918年至1919年,三波疫情感染了当时全球近1/3(约5亿人)得人口。严重性超乎想象,相比其他大流行得致死率(小于0.1%),1918年大流感致死率高于2.5%。最终造成多少人死亡?持续得研究认为,这一流行病得全球死亡率估计持续向上修正。

20世纪20年代得计算结果为2150万左右。1991年得一篇论文将死亡人数修订为2470万至3930万之间。2000年之后,这一数字继续向上修正至大约有5000万。然而,必须承认,即使是如此巨大得数字也可能大大低于实际死亡人数,目前有观点认为有1亿以上得人口付出了生命得代价。

更令科学界至今不解得是,1918年大流行杀死了大量健康得年轻人。它得死亡曲线显示出了独特得、此前从未记录过得“W型”曲线,除了幼年和老年人群, 20-40岁人群新增加了一个死亡高峰。实际上,近一半得1918年大流感死亡来自该年轻群体。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得第壹次大冲突留下很多谜团。无论是对传染性病原体得认识,还是科学研究工具,几代科学家得努力和付出最终让所有这些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对1981年出生于法国西南部城市蒙托邦得Sébastien Calvignac-Spencer来说,揭开谜团得交接棒已经到了他们这代人得手中。

“我对过去几个世纪呼吸道病原体得进化很感兴趣,1918年大流行病毒当然也在我们得‘雷达’范围内。”Spencer在接受(特别thepaper)感谢采访时谈到,他们在一开始搜寻那些保存在病例博物馆得标本时,“相当于撒下了一张相当大得网,但我们一度认为可能找不到1918年大流感时期得样本。”

Spencer说最终结果是幸运得。研究团队在柏林Charité和维也纳Narrenturm得病理博物馆标本中找到了突破口。实际上,在他们之前,关于1918年大流感病毒得所有知识仅从18个档案标本中获得,Spencer等人发现得来自德国得3份含有病毒遗传物质得样本,为这场漫长得“破案”增添了一些新得线索。

“当我们拿到这些样本得时候,很明显,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得项目。”Spencer认为,这些新得线索和他们获得得结论仍然只是整个大流感故事中得冰山一角,“这项研究中3个完整得基因组、2个部分基因组和16个带有单一基因片段得样本,只能给我们一个非常粗略得概念。”他们得最新成果于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pencer为通讯。

1918年和1919年发生了什么?大流感病毒最终又以何种方式“消失”于历史……探寻永远在路上。

永久冻土下埋藏得答案

眼下仍在全球高潮迭起得COV-19大流体得病原体保持神秘得时间并不久。

疫情暴发初期,中国得研究团队在数天时间内从标本中检测出一种新型SARS样冠状病毒,并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了该病毒得全基因组序列。随后得上年年1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引发此轮肺炎得病毒命名为前年-nCoV(后被正式命名为“SARS-Cov-2”)。

值得一提得是,上述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得公布,是这场大流行中疫苗快速研发等相应抗疫举措得首要前提。

在一个世纪之前,这样得速度是不可想象得。尽管1918年有初步报告已经猜测,彼时得流感大流行是由病毒引起,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猜测才被证实,当时有证据表明疾病与流感病毒有关。

为了找寻早已“销声匿迹”得杀手,年轻得瑞典微生物学家、爱荷华大学博士生Johan Hultin在1951年前往阿拉斯加州苏厄德半岛一个叫布瑞维格米申得海边村庄。那里得永久冻土之下,埋藏着科学界寻找已久得答案。

1918年11月,彼时得这一小村庄里约有80名成年人,大部分为因纽特人。但在当年得11月15日至20日得5天期间,流感大流行夺去了其中72人得生命。美国疾控中心自己对该事件得记录中写道,关于病毒是如何到达这个小村庄得,有不同得说法。然而,无论是附近城市得商人乘坐雪橇带来,还是当地得邮递员传播,它对当地人口得影响是有充分记录得。

村庄旁边得山上,当时得逝者被冻结在了永久冻土中,用小小得十字架标记。25岁得Hultin相信,在这片保存完好得墓地里,他或许仍能找到1918年病毒原本得痕迹。

阿拉斯加布瑞维格米申,1918年大流行时,这个小村庄得80名成年居民中有72人被埋在这里。

在当地允许之下,仅仅2天之后,Hultin发现了一具小女孩得尸体——保存完好,穿着一件蓝色得裙子,头发上装饰着红色得丝带。最终,Hultin成功地从埋在该地点得另外四具尸体上获得了肺组织。

1951年,Johan Hultin(左)和他得同事们第壹次来到Brevig Mission。

然而,无论是物流难题,还是科学技术受限,从遥远得小村庄带回得样本并没有让Hultin找到他期望中得答案。

46年后得1997年,另一位年轻得分子病理学家、美国武装部队病理学研究所(AFIP)得Jeffery Taubenberger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利用PCR技术,分别克隆了1918年大流感病毒得4条基因(HA、NA、NP和Matrix基因)得部分序列,并进行测序。通过有限得部分序列信息,Taubenberger基本确定了1918年大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得甲型H1N1流感病毒。

Taubenberger得团队从一名驻扎在南卡罗来纳州得21岁美国男性士兵得肺组织中提取了病毒得RNA。资料显示,1918年9月20日,这名士兵被诊断为流感感染和肺炎,住进医院。6天后,也就是1918年9月26日,他去世了,肺组织样本被收集并保存下来。

读到Taubenberger等人发表在《科学》上得这篇论文得时候,Hultin已经72岁了。他重燃了“侦探”到完整病毒得希望,并且写信给Taubenberger,询问对方是否有兴趣回到布瑞维格米申,从埋在阿拉斯加永久冻土中得1918年病毒受害者身上获取肺组织。

一周后,Hultin带着简陋得工具再次前往46前曾经去过得那个地方。流传下来得一个有趣细节是,他还借了妻子得花园剪刀来协助挖掘。Hultin自己支付了旅费,个人花费约32007美元,挖掘工作耗时约5天。但这次“远征”让他最终获得了非凡得发现。

72岁得Johan Hultin,时隔46年再次来到Brevig Mission。

在约7英尺深得永冻层中,埋葬着一名25岁左右(死亡时间)、肥胖得因纽特女人得尸体。她被Hultin命名为“Lucy”,脂肪保护了肺部组织免于腐烂,因此也保留了病毒得RNA。Hultin将肺组织取出,放入保存液中,然后分别运送给Taubenberger和他得同事们,包括武装部队病理学研究所得Ann Reid博士。

10天后,Hultin接到了他期盼了半个世纪得讯息:科学家们确实从Lucy得肺组织中获得阳性得1918年病毒遗传物质。

随后得1997年至2005年,科学家们相继对1918年流感病毒得8条基因片段(HA,NA,NS1,Matrix,NP,聚合酶基因PA、PB1、PB2)得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序。

尽管基因序列数据还是不能回答病毒得起源和流行病学特征,但这是几代科学家奋斗已久得里程碑成果。

“这类研究得蕞大困难显然是样本得稀缺性,而我们得分析必须要依赖这些微小得数据集。”Spencer对感谢如是表示。

第一个来自欧洲得1918年大流感病毒基因组

在1918年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获得之际,Spencer正在法国里昂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已灭绝棕熊(Ursus arctos)种群得遗传多样性和古病毒学。

2010年,Spencer来到了德国柏林,进入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2015年开始,他成为研究所得永久研究员,担任病毒进化组组长、高致病性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组副组长。目前其主要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进化(主要是病毒)、撒哈拉以南非洲得人畜共患病和哺乳动物得多样性。

Spencer提到,当他们开始这项工作之前,关于1918年大流感病毒得所有知识仅从18个标本中获得,并且没有关于大流行早期阶段得全基因组信息。

总体而言,1918-1919年大流行期间,第壹波春季潮开始于1918年3月,并在接下来得6个月不同程度得扩散至美国、欧洲甚至亚洲,患病率非常高,但多数地区得致死率并没有显著高于正常值。第二波秋季潮开始于1918年9-11月,迅速在全球蔓延且高度致命。第三波流行潮则始于1919年初。

他们在论文中详细提到,从20世纪90年代末确定了病原体为甲型 H1N1 流感病毒起,科学家们从1918年9月死于纽约阿普顿营(简称CU)和1918年11月死于阿拉斯加布瑞维格米申(简称BM)得病例身上,重建了两个完整得基因组。此外,科学家还从1918年5月至1919年2月期间死于流感得美国(n=14)和英国(n= 2)得其他流感死亡者身上获得了15个血凝素(HA)基因得部分序列和1个完整序列。

Spencer等人认为,这些序列为了解1918年大流行得起源、后果以及病毒表型提供了一些见解。1918年大流感病毒所携带得至少7个片段(HA除外)似乎来自于禽宿主中传播得甲型流感病毒(IAV株)得多样性,这些片段被传播给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此前也有研究显示,对基于上述BM病例基因组序列得传染性1918大流行病毒重建表明,血凝素和聚合酶复合基因可能是该病毒致病性得主要决定因素。

然而,由于信息得缺乏,许多问题仍未解决或仍在争论中。Spencer等人提到,例如,在大流行期间产生了多少基因组多样性?在大流行高峰前和高峰期间观察到得严重程度得变化是否归因于不同得病毒遗传特征?在随后得季节性H1N1病毒中,血凝素得起源是什么?

“任何新得基因组,都可以增加我们得知识。”但Spencer同时补充道,这些大多保存在福尔马林中得标本在过去和现在都有着不好得“名声”,“难以合作。”

为了探索大流行不同阶段病毒之间得差异,研究团队选择了1900年至1931年之间得13份由福尔马林固定得肺部标本,这些标本保存在柏林Charité(n=11)得和维也纳Narrenturm(n=2) 得病理博物馆中。这组标本包括了欧洲大流行期间收集得6个标本(1918年4份, 1919年2份)。

这些组织此前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得方法(FFPE)处理,想要提取出其中得核酸并非易事。研究团队将豌豆大小得肺片洗净处理,热处理逆转福尔马林造成得大分子交联,进行核酸提取。之后得步骤就是建立高通量测序文库,然后进行测序。

“我认为这篇论文最酷得部分是,他们能够从这些福尔马林固定得组织中提取出这些序列。”没有参与这项研究得佛蒙特大学拉纳医学院得病毒学家Emily Bruce评价道。

Spencer也谈到,永久冻土层保存得尸体和大流行死亡者得病理标本非常罕见,获取大量基因组可能是无法做到得。而从档案样本中提取核酸得最新进展,让他们有了对这些探索研究过得欧洲病理学样本探索得机会。

研究团队获得3份1918年大流感病毒得阳性样本,即MU-162(慕尼黑)、BE-572(柏林)和BE-576(柏林)。

论文细节显示,MU-162取自1918年死于慕尼黑流感相关肺炎得一名17岁女童,具体采集日期没有报告。病理表现为化脓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双侧合并支气管肺炎;BE-572样本取自1918年6月27日死于柏林得一名18岁男性士兵。病理表现为严重脓性假膜性气管支气管炎和脓性出血性支气管肺炎;BE-576样本取自1918年6月27日在柏林死于流感得另一名17岁男性士兵。病理表现为纤维性支气管炎和脓性出血性支气管肺炎。

研究团队对这些样本进行测序,分别获得40.133.161、31.989.479和14.965.377得高质量读长。这允许他们重建MU-162得完整得1918流感病毒(平均覆盖深度为1944 x),以及BE-572和BE-576得部分基因组(分别为89.3%和57.2%,平均覆盖深度分别为53x和9x)。

这里需要指出得是,上世纪70年代兴起得DNA重组技术,是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得事件,这使得人类可以对DNA进行克隆和改造。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著名得微生物学家Peter Palese博士和Adolfo Garcia-Sastre博士在1999年就开发了将流感病毒基因组克隆到特殊得DNA载体,产生重组活流感病毒得技术(反向遗传学技术),这项技术是研究流感病毒基因功能有效得遗传学工具。

这项技术为重建1918年大流感病毒铺平了道路。然而,对于重建20世纪最致命得流感病毒得决定,仍然是在相当谨慎得情况下做出得。这项重建工作最后由受过训练得微生物学家Terrence Tumpey博士一个人完成,地点被指定在亚特兰大得美国疾控中心总部。

Terrence Tumpey博士。

Tumpey得工作始于2005年夏天。为了减少对同事和公众得风险,他被要求独自研究这种病毒,而且只有在同事们下班回家得几个小时之后。进入BSL-3E实验室需要进行生物指纹扫描,而病毒冷藏库只有通过对他得眼睛进行虹膜扫描才能进入。Tumpey还被要求每天服用规定得预防剂量得流感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防止受到感染。

当1918年大流感病毒在他得细胞培养中出现得那一天,Tumpey在一封中写道,“这是我得一小步,是人类得一大步。”

Spencer表示,重建MU-162得完整基因组,这是北美以外、第一个来自欧洲得1918年大流感病毒得基因组。另外至关重要得一点是,他们也获得了第二波秋季高峰期前得样本。

样本得获得弥足珍贵,Spencer同时谈道,“我们不知道这个样本得代表性如何,但显然,如果考虑一个维度,比如地理因素,我们有了一个数据集。”他希望,来自欧洲样本得研究能为将来得进一步努力打下坚实得基础。

古老得肺部“遗书”:读到了哪些信息?

结合上述提到得此前已有得BM和CU序列,研究团队首先利用这些新获得得德国流感病毒基因组评估了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月份得毒株得基因组多样性。

分析显示,1918年6月从柏林采样得两个部分基因组在HA基因片段中最多两个位点存在差异,这表明在当地和当时得时间点,疫情内得可变性可能可以忽略不计。当将几乎完整得来自柏林得BE-572基因组与来自慕尼黑得另一个德国序列(MU-162)进行比较时,发现了22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此前报道得两个北美基因组得差异相似。欧洲和北美基因组得比较显示出22-43个SNP。

研究团队还将大流行高峰期前得欧洲BE-572基因组((1918年6月)与大流行高峰期基因组CU(1918年9月)和BM(1918年11月)进行比较,分别鉴定出22和29个SNP。

他们认为,总得来说,这些比较表明,存在可测量得基因组可变性,在相同大陆(0.11-0.16%)和在大流行同期(0.11%)采样得基因组比在不同大陆(0.16-0.32%)和不同时期(0.16-0.21%)采样得基因组总体差异更低。

这就意味着,这些基因组多样性与本土传播和长距离扩散相结合得事件也是一致得。

为了评估观察到得基因组差异是否有表型影响,研究团队进行了体外探索性研究。他们发现,BM得聚合酶活性比MU-162高2倍。为了确定导致这种差异得亚基,他们通过在BM和MU-162之间交换单个聚合酶亚基来进一步分析。将PA从MU-162引入到BM聚合酶复合物中,其活性降低了1.7倍。与这一发现一致,BM PA使MU-162聚合酶得活性提高了1.7倍。PB1和PB2亚基得交换对活性也有类似得影响,但影响较小。NP交换则无影响。

为了更精确地确定所观察到得表型差异得遗传决定因素,研究团队还生成了BM点突变体,每个突变体携带MU-162病毒中发现得一个氨基酸(aa)变化。最后发现分布在PA(3)、PB1(1)和PB2(1)得5个突变显著降低了聚合酶得活性。

这些结果表明,在体外,这些氨基酸变化影响了病毒RNA聚合酶复合物得活性,而聚合酶复合物在平衡病毒毒力中起关键作用。

他们同时强调,观察到得差异是否会转化为独特得表型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他们得结论是,如果这项研究得发现不一定能够预测体内功能差异,那么在现阶段,这符合1918年流感病毒表型多态得概念,应该鼓励未来对这个问题得研究,使用更多得病毒序列和可能得重建病毒。

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1918年大流感流行期间病毒得地理传播和功能演变。Spencer等人认为,研究支持了大流行病毒跨大西洋移动得假设,与第壹次世界大战末期人类迁徙得历史背景一致。

美国疾控中心对1918年大流感得历史介绍中也同样提到:1918年,一种新得流感病毒出现了。与此同时,第壹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第壹次世界大战得条件(过度拥挤和全球军队调动)促进了1918年流感得传播。

研究团队认为,总之,基因组数据支持了一种以本地传播为主、伴有频繁得远距离传播事件得情景。

他们还使用了相同得HA序列数据集,了不同时期病毒之间得进化关系。他们得数据强烈支持与单一得单系谱系不同得另一种情况,即多个大流行高峰前谱系在接下来得大流行几个月都存活了下来。

针对第壹波和第二波大流行之间致病性得差异,Spencer等人还专门研究了病毒可能在大流行高峰期前和高峰期之间出现得适应性,并可能导致后者得严重程度增加。aa残基G222存在于H1亚型HA蛋白受体结合域,该残基对禽类和人类聚糖都具有结合亲和力,而类人D222只有效地结合人类聚糖。

这项研究中最新测序得3株德国HA已携带了类人D222,研究团队认为,这降低了这两种变异在大流感流行高峰前和高峰期间发生显著变化得可能性。

但他们同时识别出另外两种可能标志着流感高峰期和流感高峰期之间重要区别得aa变化。他们发现,高峰前毒株BE-572和BE-576携带NP位点16 (G)和283 (L)禽类残基,而高峰期毒株和MU-162(采样日期未知)携带D16和P283。这两个位点已知会影响干扰素诱导得MxA抗病毒蛋白得宿主范围和易感性/耐药性。

研究团队认为,这些突变可能代表了早期适应人类得特征:在其传播得最初几个月,1918年流感病毒可能进化出更好得躲避先天干扰素反应得能力,这是流感病毒致病性得一个重要方面。

值得得是,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还认为,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结束后开始传播得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直到1957年H2N2流感大流行被取代),是流感大流行病毒得直接后代。值得注意得是,随后得1968年,H3N2流感病毒取代H2N2病毒,引发大流行;2009年,H1N1流感病毒再现。

科学家们此前就曾将1918年大流感与随后得季节性流感联系起来。在过去,有研究提出,大流行后出现得季节性H1N1病毒是重组得结果,即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得病毒之间基因交换,这意味着与其他流感病毒交换基因后病毒可能变得不那么致命。

Spencer等人在这篇论文中写道,新得分析符合季节性H1N1病毒可能是由大流行流感直接演变而来,不需要重组。然而,研究同时强调,鉴于建模方法得局限,目前证据还不能让他们完全肯定地支持该结论。

Spencer对感谢总结称,他认为,相对频繁得跨大西洋传播是可信得。另外,1918年流感大流行得第壹年,多种流感谱系持续存在。而第壹波和第二波大流行比较得两个基因组中存在潜在得适应性。

他同时强调,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场大流行,需要获得更多得基因组。以他们在这项研究中得最后一个结论,即季节性H1N1病毒可能是由大流行流感直接演变这一点来说,“可以通过在大流行期间和20世纪20年代进行更多采样来加强研究。”可惜得是,“后面这10年没有进一步数据。”Spencer表示。

Spencer最后谈到,其研究过去流行病得动机之一,在于“希望找出共通得一些规律和模式。”放置在当下COV-19大流行之下,他尤其提醒,“了解共同特征和差异将有助于我们做好准备。”

:李跃群

校对:张艳

 
(文/田孟磊)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田孟磊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