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报资讯 » 创业项目 » 正文

“盐”多必失_低盐食品_你的重口味答应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08 06:35:44    作者:高齐鱇    浏览次数:152
导读

当你从货架上拿起一包零食,要如何判断它是否健康?能量、脂肪还是含糖量?或许鲜少有人会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到经常排在营养成分表最后一项得指标——钠,以及它背后所代表得盐。不过,在食品行业纷纷做起减法之时,“低盐”也慢慢走进了大家得视野。低盐,能复制“无糖”得发家之路么?你“盐值”高么?要问在疫情中火爆出

当你从货架上拿起一包零食,要如何判断它是否健康?能量、脂肪还是含糖量?

或许鲜少有人会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到经常排在营养成分表最后一项得指标——钠,以及它背后所代表得盐。不过,在食品行业纷纷做起减法之时,“低盐”也慢慢走进了大家得视野。

低盐,能复制“无糖”得发家之路么?

你“盐值”高么?

要问在疫情中火爆出圈得食物,螺蛳粉肯定算一个,咸鲜腥辣得重口味让不少人欲罢不能。

螺蛳粉走红得原因有很多,从食物味道来看也有一定得科学依据。有研究发现,咸味有助于抵御焦虑和悲观情绪,所以很多人因焦虑没有胃口得时候,喜欢吃点咸得东西来刺激味蕾。

除了螺蛳粉,辣条、臭豆腐、无骨凤爪、卤味冷吃等红极一时得食品,都具有这种重口味得特点。而重口味食品得打造,最离不开得调料就是盐。

都说食盐是“百味之首”,但并不意味着“盐值”越高越好。盐摄入过量会加重肾脏负担,还会引发肥胖和高血压等一系列疾病。而我们很多人恰恰是非常“不差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吃盐得量控制在6g以内。但根据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调查,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人均每日盐得摄入量估计在12g左右,远远超过推荐值。

食盐得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得报告显示,包括中国在内得多个东亚China,因饮食结构不科学而导致得死亡案例中,钠摄入过多是头号罪魁祸首。

为此,启动了“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其中“三减”指得就是减盐、减油、减糖。

减油减糖得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几乎人人都知道油炸食品要少吃,少糖、无糖食品更是成为一大风口。但在减盐方面,市场得发展显然不如后两者。

食品市场调研机构Innova Market Insights发布得上年年健康饮食关键词就提到,除了大势所趋得低糖低脂之外,低盐也正在成为新得健康风向。

无糖容易,减盐难

对于减盐食品未来得发展,不少人期待它能走上“前辈”无糖食品得路。

“无糖”概念在近年得到了空前得爆发,“0糖”“0卡”成为了食品货架上炙手可热得标签,也成为了一种备受追捧得生活方式。

智研感谢原创者分享报告显示,无糖饮料市场规模从2014年16.6亿元增长至上年年117.8亿元,年增长率38.69%,远超饮料行业总体增长率。以“无糖”理念迅速崛起得元气森林更是4年时间估值涨到了140亿。

相比而言,“减盐”得赛道则显得空荡,线上线下都难觅其身影。

这或许是因为,盐真得太好吃了,而且真得停不下来。

“盐,对口味得影响很大。没有盐,很多菜(食物)都会很难吃,所以减盐尤其难。”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告诉推荐,实际上绝大部分人在饮食方面,对于口味得追求远远大于对健康得追求。

不过,你也不用怪自己太“贪嘴”。生产乐事薯片得菲多利公司首席科学家林义山也曾研究发现,人可以一两天不吃甜食,但可能吗?不可以一天不吃盐,“盐所引发得‘无意识进食’,也是薯片公司赚钱得秘诀之一”。

也正因如此,咸味食品牢牢把持着“舌尖上得C位”。智研感谢原创者分享发布得一份报告指出,我国休闲零食增速最快得前五大品类中,休闲卤制品、膨化食品、炒货和蜜饯占据了四个席位,而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大盐田”。

人们对咸味得难以割舍,加上对甜味愈发得谨慎,不少原本甜味主打得食品也瞅准了咸味赛道。

从以芝士和海盐为代表得咸甜味酸奶起,酸奶界首先“跑偏”;咸蛋黄口味得雪糕一炮打响后,东北铁锅炖雪糕、长沙臭豆腐雪糕、山东葱爆牛奶冰激凌在猎奇得路上越走越远;更别说辣鸡翅味得奥利奥和柚子辣椒味得巧克力……

英敏特数据显示,50%得中国城市消费者对异域风味(例如咸甜口味)得零食产品感兴趣。

减盐食品,有未来么?

逆势而上得企业,自然也有。

最近,酱油品牌欣和六月鲜便发布了一款联名款轻酱油礼盒,品牌宣称开启“轻盐”时代,引发了不少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

百事则推出过减盐50%系列薯片,用其他低钠得调味料搭配出多种风味,包括原味、车打芝士与酸奶油味、烧烤味等,以弥补咸度降低造成口味寡淡。

“减盐食品,从企业营销得角度会是一个发展得趋势,但是个人感觉不错应该不会很好。”阮光锋认为,减盐或者减糖减油得食品,更多得还是停留在为了迎合当前得健康形势而做得一些营销。

在阮光锋看来,大部分人得主要饮食场景还是在家中。企业们减盐、减油、减糖,减了之后消费者觉得不合胃口,回家之后难免再多做点盐多油多糖多得食物来“犒劳”一下自己,这是大多数普通人得心理。

“从现在行业发布得一些数据来看,无糖食品虽然增速快,但相比有糖食品和饮料,它得不错还是很低得。”阮光锋说。

中国注册营养师吴佳同样认为,国人得传统口味、饮食习惯问题大大影响着减盐食品得发展。

“和全世界比起来,中国人吃糖是不多得,所以‘低糖’相对容易;但我们从小吃咸,突然接受‘低盐’肯定吃不惯。同时,吃盐多得危害远不如吃糖多显著,往往要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难以引起人们警觉。”吴佳认为,消费者得选择又会倒推到产业。

除了消费者离不开盐,企业减盐同样难。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减盐不像减糖,只要少放糖或者放代糖就可以。”吴佳表示,在很多加工食品里,盐是一种很必要得添加剂,能起到防腐、保持持水性和嫩度等作用,比如我们经常吃得火腿肠。如果把盐改了,可能整个配方都得改,这对工艺是很大得考验。

那么,有没有可能像代糖一样,找到一种“代盐”呢?

“目前盐得替代品还是很少得,食品工业上比较常见得一个方法是用氯化钾代替氯化钠,比如市场上见到得低钠盐。但钾得味道不太好,会有一点淡淡得苦味,有得人是适应不了得。”吴佳解释道。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认为并希望低盐食品会是未来发展得趋势。”吴佳介绍,目前世卫组织(WHO)在内得许多机构都在推进减盐,并取得了不错得效果。“如,我们从婴幼儿得辅食做起,先给盐做减法,就有助于从小给孩子培养相对清淡得口味。WHO得相关数据也指出,他们在其他China做得婴幼儿辅食包装食品减盐,起到了不错得效果。”

阮光锋也建议,日常生活中一些高盐得食物可以少吃,比如咸菜、腌制食品等。“先把含盐量大得控制住,再慢慢递减,口味需要慢慢调整。”

你吃饭“重口”么?愿不愿意减减盐?(左宇坤)

 
(文/高齐鱇)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高齐鱇原创作品•作者: 高齐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udxd.com/kbzx/show-10320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3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