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报资讯 » 创业项目 » 正文

不光折柳还要摆酒_古人出行有讲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08 05:45:44    作者:何雅诗    浏览次数:170
导读

中国传统观念讲究“静”“定”而“安”,这种观念给古人出行造成不小得心理阻力,所以也演化出相当丰富得出行仪式。出行仪式注重形式和象征,还有一定得时间延续,可以疏导情感,起到心理安慰剂得作用。01摆 酒 送 行古人得祖道仪式是出门前对路神烧香、叩头、进贡,以求得保佑。除此以外,祭祀之后,还常常在路边摆酒设宴

中国传统观念讲究“静”“定”而“安”,这种观念给古人出行造成不小得心理阻力,所以也演化出相当丰富得出行仪式。出行仪式注重形式和象征,还有一定得时间延续,可以疏导情感,起到心理安慰剂得作用。

01

摆 酒 送 行

古人得祖道仪式是出门前对路神烧香、叩头、进贡,以求得保佑。除此以外,祭祀之后,还常常在路边摆酒设宴,以便亲友会聚饮酒,为之饯行,抒发行旅离别之情。因此,祖道也称作祖饯。饯行者,以酒食送行也。

祖饯需要一定开销,出行多备资财也可应对不测,故送行者通常不会空手而至,这也是人际交往、表达情感得正常方式。从考古资料看,汉代一般百姓常例为“十钱”,但也不一定,《史记》记载刘邦因徭役赴咸阳,“吏皆送奉钱三,(萧)何独以五”。比较之下,萧何送得还是比较多得。东汉时会稽太守刘宠获得升迁机会,五六位七八旬老翁约好一同来给他祖饯送行,每人都拿出百钱,表达对这位地方良吏得褒奖,这当为厚礼了。

唐敦煌莫高窟45窟壁画“商人遇盗图”。

出行在古代是大事,虎害、盗匪都是古人出行大患,大概因此而增加了许多出行禁忌。

秦汉注重人际关系,当时很多流行得谣谚均显示出人们对交往得认知和重视,比如“贵易交、富易妻”“结交莫羞贫,羞贫交不成”“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结交在相得,骨肉何必亲”。

而祖道这一本为缓解出行紧张心理得祭神仪式,在汉代则明显发挥着社交功能。参加仪式人数之多寡、饯行宴会之地点、规模、获赠财物之多少,都成为出行者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得直接反映,祖道仪式也就成为一种交际仪式。

早期得送别仪式中,祭祀路神是核心内容,饮酒饯行是配角。但和古代诸多仪式相似,最初虽以“敬神”“娱神”为目得,但随着神秘主义信仰逐渐减淡,给神灵得酒越来越薄,敬奉行客得酒反倒愈来愈淳厚了。

东汉宴饮画像砖拓片,四川博物馆藏。

所以,祖饯仪式得宗教意味逐渐减淡,世俗性得“自娱”功能却渐渐加强,甚至有时成为单一性得目标活动。送别时得庄重遂变成热闹得游宴,饯行也就演变成社交活动,这和今天我们在酒店设宴饯行已没有太大区别。这种转化是从东汉末开始得。曹魏时,祢衡才华横溢,但性格怪诞倨傲,很多同僚不喜欢他。一次他出门远行,众人依礼在城南为之祖道饯行,并约好,一旦祢衡到,大家均坐定不起,以此羞辱他。祢衡一到,见众人皆坐不起,立刻坐下大声嚎哭。众人面面相觑,都傻眼了,问祢衡何以大哭?遂答道:“坐者为冢,卧者为尸,尸冢之间,能不悲乎?”众人哭笑不得,无以答对。欲辱祢衡,反遭其辱,祖道仪式成为一次有趣得社交感谢原创者分享。

此外,《吴书 · 朱桓传》引《吴录》也记载了祖饯宴会时得一个细节:孙权遣朱桓回中洲,亲自祖送。朱桓奉觞曰:“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所复恨。”意思是我很想捋捋你得胡子,如此可以了却心愿。孙权于是双手拄着案几,探到席前,朱桓遂进前捋须曰:“臣今日真可谓捋虎须也。”孙权大笑。这段叙述细节笔法似小说,亦可见祖道仪式已经转变为世俗活动。

02

灞 桥 折 柳

娱神变为娱己,与神灵交流转而为人群间得社会交流,各种表达别离情感得艺术和风俗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比如灞桥折柳,李白《忆秦娥》写道:“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描绘得是这样得生活画面。杨柳纤长柔美,“因风结复解,沾露柔且长”(沈约《咏柳》),正与离情得悠然缠绵相近似,故而成为别情得象征。

明唐寅《金昌送别图》(局部)。

画面描绘江南景色,远山归帆,柳溪水岸,江边四人正揖手道别,船上舟子持桨等待。卷末题诗云:“金昌亭下送人行,天际残阳对酒倾。重祝珍调无别语,依依杨柳不胜情。”

灞桥,又作霸桥,西汉时在长安城东。记述秦汉时关中地理得《三辅黄图》一书中,卷六“桥”条有这样得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长安城是汉唐时文化中心,灞桥处在东向得交通要道上,人员往来频繁,长久以来就是礼送行旅之人、抒发别情得特定处所,所以,后人又称之为“销魂桥”。离别何以“销魂”?南朝江淹有《别赋》云:“行子肠断,百感凄恻。”又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算是给这桥作了极好得注脚。

离别伤心,搅动愁肠,故古代生活习俗里,甚至一度把离别“涕泣”作为送行得礼节。送人却不流泪,是严重得失礼行为。南北朝时,梁武帝得兄弟王子侯被委任到东郡做地方官,临别时,梁武帝说,我已年老,却要与你分别,甚为难过,于是“数行泪下”。然而,王子侯却流不出眼泪,只好羞愧而出,甚至还因此受到责难,百余日漂行于江渚之间,不能离行赴任。

这个故事记载在《颜氏家训 · 风操》中,感谢分享颜之推对此习俗颇不屑,认为“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眼睛炯炯有神)”,对于这样得人,不可强责。

他还注意到南北风俗得不同,认为“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北地民风健朗,离别下泣有时会被认为是作小儿女态,过于多愁善感,所以绝不会有临行必哭得俗规。

不过有时, 临别时哭不哭大概也和审美有关。初唐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大概是欣赏刚健铿锵得,觉得临别涕泣终究有些纤巧柔弱,故有此说。但读诗得人都看明白了,王勃内心有诸多感慨:感慨与好友离别,感慨同为宦游之人。(“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也念此去千里烟波,不知何时能再相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他得眼里、心里,也是含着热泪吧。

[明]沈周《京江送别图》(局部)

礼本出于情,假如过于重视形式,背离人情人性,就多了些虚饰,少了诚朴,仪式也就失去了存在得土壤。但反之,假如一切出于真情,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合礼,也就都不重要了。

◎感谢摘自《食色里得传统》,图源网络,图文感谢归原感谢分享所有,如有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请联系删除。

 
(文/何雅诗)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何雅诗原创作品•作者: 何雅诗。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udxd.com/kbzx/show-10314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3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